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股市归位正常周期开始 会否真正迎来花样年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 10:43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郭宏超 北京报道

  过去的一周时间里,股市继续保持着上涨的姿态。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上扬了24点。

  2006年,中国股市迎来了开门红。

  截至上周五收市,沪指周K线已经连续收出九连阳。节后第一周,深沪两市成交量1252亿元,而节前最后一周的成交量不过733亿元。

  12个月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将2005年定位为“转折之年”,但这一年股指最低跌到998点,并没有出现期望中的拐点,12个月后,一切正在改变。

  市场推动者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脚踏实地。”银华基金在策略报告中如此描述。1月份其旗下的核心价值优选基金净值增长率达16.9%之多。

  基金不再像过去那样动辄上演大逃亡的一幕了。统计显示,即使在行情波动中,基金也并没有明显减轻股票仓位。

  它们只是调整了持仓结构。证券分析师说,对于稀缺资源、矿产资源、瓶颈资源以及部分资源定价改革预期的提前布局,基金明显走在了市场的前面。

  据上海财华信息统计,截至2006年2月8日,基金资产总规模达4967.65亿份,基金资产净值4851.34亿元,而

开放式基金资产总规模达4150.65亿份,基金资产净值4029.22亿元。

  它们已是这个市场的主力之一。

  不出意外,此次行情中,QFII再次引导市场。QFII增持行为十分明显,期间他们仅减持A股股票18只,其余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持,增持数量超过100万股的个股就达到14只,尤其是钢铁股。

  从2003年举起价值投资大旗后,QFII一直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这个市场的投资动向。截至去年三季度,QFII共持有120只A股股票,持股总量为11.2亿股,持仓市值达68.01亿元。

  2005年三季度以来,瑞士银行、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均在增持G宝钢,三家QFII总共持有G宝钢27760.33万股,占流通股的5.87%。而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银行2005年第三季度一举进入

鞍钢新轧。由于国际金属价格的上涨,有色金属股票近期在整个市场的上涨中处于领导者角色。

  一位市场人士说,作为市场中的两股主要机构投资者,国内基金继续倾向于当前基本面良好、盘子比较大的蓝筹品种。QFII则紧抓行业龙头,注重企业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垄断优势。

  中信证券的薛继锐预测,监管部门接下来还会大力发展银行系和保险系基金,同时加快QFII的审批和额度发放速度,减少限制。

  “QFII可能有点类似于鲇鱼,它不光将国内市场激活,让国内投资人的投资理念受到冲击和洗涤,也会加速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国信证券的一位分析师指出。

  另一股逝去的力量——券商的资产管理也在回归。

  在本轮行情中,券商集合资产管理小试牛刀,成发科技股价率先翻倍。

  市场人士预计,今年将有15家券商可发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将达2740亿元。

  海外资金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也在持续加大。美国一家基金公司EPFR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四周,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基金已吸引4.9亿美元资金,而去年全年流入的资金仅有5.47亿美元。

  一位东北的私募基金操盘手一度消声于市场,最近他又重新活跃了起来。这位李姓先生说,已经有投资者在以百分之十几的利息拆借资金进入股市了——“吸引资金进来的是市场。”

  银河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预测:“如果资金监管到位,资金的来源规范,私募基金将是2006年资本市场上一支流动性最大、最活跃、最灵活的短线资金。”

  制度破与立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经将2005年定位为“转折之年”。现在看来,2005年或许只是转折的奠基之年。

  在中国证券市场16年的发展史中,2005年出台政策之密集前所未有。这些政策涵盖从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综合治理券商问题和完善市场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区别于以前的政策,这些政策本身具备着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指向。通过这些改革,股市的制度框架上正在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说。

  在过去16年中,证券公司在自营上违规,没有正规的融资渠道,大股东控制,以致目前亏损关闭比比皆是。上市公司更是业绩造假,担保混乱,股东占款,治理不善等问题层出不穷。

  因而,在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看来,上市公司和机构这两个支柱能够发展壮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石就能够牢固。

  2005年以来的政策出台体现出了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些政策都体现了对证券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李永森说:“随着2005年监管层大量基础性工作的完成,中国证券市场正在显示出它应有的面目。”

  曾经,中国证券市场的创新一度为有形之手所束缚。

  1998年,股市被定义要“为国有企业解贫脱困(3年时间)、转换机制”出力。1999年的股市上涨行情动力来源于人民日报社论。2001年,股市被赋予更大责任,充实缺口庞大的社保基金……几乎每一轮的上涨与下跌都与政策有关,市场对政策好坏的评价也用股市的涨跌来衡量。

  “我们的市场需要政府推动和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为了保障政府渐进式的主动对市场放权。”证监会一位官员说。但这位官员也承认,过去一年来政策出台过于密集,显得有些乱,如何衡量它们好要看效果。

  如果权力在和市场的博弈中仍处完全垄断地位,资本市场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天一证券分析师谢刚说,“只能是在制度提供的框架内,尽可能多地对市场力量做加法,对政府力量做减法。从这方面讲,管理层方向是对的。”

  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动体现了行政之手的巨大力量。但是,2005年4月29日,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资本市场在基础建设上真正开始了市场化。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大的制度变革。

  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在过去15年中,这破坏了资本市场最根本的特征。

  法律严重缺位是困扰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问题。2005年,新《证券法》、新《公司法》等近40部配套规章制定出台。2006年,中国有望初步形成“两法四规”的证券法制结构,即以《证券法》和《公司法》两部法律为基础,以《上市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和《证券投资者保护条例》四部行政法规为依托,以众多部门规章为延伸的法制结构。

  “整个证券市场的法律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同时证监会也被赋予一定的司法权,以前打击证券违法行为不力、投资者申诉无门的情况会得到改变。”北京一位关注该领域的靳律师说。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长远规划,证券市场的信心和希望才可以树立起来。”中信证券策略研究员薛继锐指出。

  3月份,监管层将会出台关于三板市场转板的细则草案,据悉转板的条件可能会改变,将不再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而证监会的一位人士也第一次明确了三板的定位: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市场人士称,这个信息表明,在进行了大量股市基础性建设的工作之后,证监会正在抽出身来准备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空间正在放大

  近期,一份关于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在市场中流传,上周四的大跌再次显现出扩容对市场的压力。谢刚说:“不可否认,在市场融资即将再次启动的时候,管理层拉资金进场将成为最大的任务。”

  过去的一年间,监管层除了加大引进QFII力度,还颁布了《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外国投资者可以对A股进行战略投资。对保险资金、社保基金、

企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可以投资于证券市场,证监会分别发布了详细的政策条例,引导这数千亿的资金入市。

  现在,银行资金也准备流入股市了。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监管层就指出要推进证券市场信用交易制度。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终于要迎来合法化的一天了。这将为股市间接引进银行资金开辟通道。

  “QFII等资金会稳步增长,如果融资放开,银行系资金进场,资金进入量会大幅增长,有大的突破。”天一证券分析师谢刚说。

  机构投资者近年来的大发展已经改变了散户主导市场的格局。而CDR和存量发行的讨论将很快会把海外上市优质企业和大型国企引导到股市上来。证券分析师说,这将对稳定整个市场起到巨大作用。

  但股市的存量资金并不容乐观。由于连续上涨,基金们调仓后,仓位已经很满。中信证券测算的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基金仓位的结果是,股票型基金的持仓在76.8%,偏股型基金为79.5%。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底证券投资基金可用于投资A股市场的资金上限只有234.6亿元,创下近年来基金投资A股的增量资金新低。而QFII新增资金接近500亿元,远远大于证券投资基金。

  不过,银华基金投资总监石松鹰指出,从资金面的供求关系看,国内货币供应量高速度增长,目前银行存款余额已达14万亿元。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增加人民币长期的升值潜力,就此带来的外资流入将引入大量外汇占款,市场资金面继续充沛。“A股的吸引力增强,资金回流明显,驱动股票市场上升的资金环境已经获得了根本性的改善。

  “雨过天晴的资本市场将告别初级阶段,开始开创中国华尔街的‘汉唐盛世’。”这是左小蕾博士的预言。

  已经16岁的中国股市是否会真正迎来自己的花样年华?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