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报告(1)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11:02 新浪财经 |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 夏斌 陈道富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酝酿与准备 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了汇率制度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将汇率水平一次性从8.27调整到8.11;(2)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3)保持原有汇率浮动区间不变,即美元/人民币的日波动幅度仍为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的0.3%,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波动幅度仍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的1.5%;(4)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9月23日,人民银行扩大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调整了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的管理方式,实行价差幅度管理,美元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超过交易中间价的1%;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超过交易中间价的4%,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同时还取消了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的价差幅度限制,银行可自行制定非美元对人民币价格,可与客户议定所有挂牌货币的现汇和现钞买卖价格。短短二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出了诸多实质性的市场化措施。 但是严格说,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并不是从2005年7月21日才开始。早在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目标,1994年1月1日实行汇率并轨,1994-1997年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4.3%。事后的一系列改革事项,由于恰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进一步防止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顶住来自多方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由此改变了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的改革目标。其后几年尽管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若干重大事件,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目标仍然始终不渝。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重申和明确了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随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进入了密集、频繁的酝酿和准备,并适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是配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立即着手加大四大国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财务重组与改革,抓紧健全金融体系,以配合即将到来的汇率制度改革。 二是减少对外汇交易某些不必要的管制,逐步放松了对资本流出、强制结售汇的要求,主动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加强对短期外债等流动性较强的资本项目管理(见专栏二),为形成中国汇率的市场化机制奠定了基础(见专栏一)。
三是随即加快了外汇市场建设,主要包括在银行间批发市场和银行柜台零售市场中扩大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以及7月21日后推出一系列外汇衍生产品、新的外汇交易方式、结算方式,为金融机构和企业适应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及时、必要的避险工具与制度(专栏三)。
四是进一步推进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放松对外币小额存款的利率管制,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并根据国际市场调整外币利率的基准水平,以适应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专栏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5年7月前后近二年特别是2005年,相比改革开放26年中的任何时期,是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市场化措施出台最密集、进程最快的二年,是中国汇率制度有规划、有部署改革的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