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让位重型化 温州寻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 13:2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勾新雨 谢静煜 温州 北京报道 这是一个只有24平方公里的小岛,午后的海风穿巷而过,送来一阵阵的麻将声。 也许5年之后,海风挟带的将是机器的嘈杂和汽笛声——如果一切顺利,洞头岛,这个温州市所属区县中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海岛小县,将让温州丢掉“国际轻工城”的名片,
这将是一个临港工业占GDP比重超过50%的重型化温州。而在这个中国“大片”中,创造了温州模式的民营资本将第一次丢掉主角的位置。 由“轻”变“重” 8月10日,负责此项规划工作的温州市发改委产业处的金处长说,洞头的石化项目,一期规划21个项目,投资额86.5亿元,预计形成销售收入100多亿元;中远期规划投资213亿元,形成产值240亿元。 温州要为整个项目投入300亿元左右。这相当于温州市非国有单位2004年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也意味着仅仅在这个项目上,温州在洞头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将超过12亿元人民币。 金处长说,温州从来都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以轻工为主,但温州近几年来的发展速度逐渐下来了,在浙江省,温州的速度甚至已经低于平均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温州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缺乏后劲,轻型加工业比重过大,技术含量太低。 她说:“这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和危机,我们要转型。” 据统计,在浙江11个省辖市中,2003年温州的GDP增速排名倒数第二,2004年排名倒数第三。 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说,温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其他地区有很多是50%以上。这是近几年来温州GDP增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2005年,吸引外资被温州市政府当作了一号工程,各区县和各部门都列出了吸引外资的任务和时间表,每月定期公布招商进展。(详见本报2005年5月9日《温州模式2005变形记》) 但是截至今年7月,温州市实际利用外资只完成了全年任务的32.7%,最少的苍南县仅完成了计划的4.1%。 温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现在温州的产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工业园内只有76.6平方公里可以开发,除去其中的山地、河流和机场用地以外,真正能够开发的仅仅15平方公里左右。 另一方面,外来资本来温州投资皮鞋等已经成熟和饱和了的传统行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温州因此把目光转向了重工业。 金处长说:“没有重工业的城市,经济风险比较大。” 再造海上温州 8月9日下午,温州市政府召开临港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这是该小组成立一个月以来的第一次会议。 这个由温州市长刘奇亲任组长的小组要推动的目标是,构筑起以石化产业为主导,船舶工业、电子等出口加工业、港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温州临港产业新体系。 温州给自己的时限是3年到5年。 温州原来就是国家20个输油港之一,自然条件好,是深水良港,当初与宁波是并列的。但过去温州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鞋、服装等商品通过公路运输就可以,对港口的要求并不是很迫切。 但是现在,温州重新提出了大力发展港口的计划。据金处长介绍,洞头计划有15-20万吨的码头,共六组。“现在正在招商中,有的已经在建了。” 洞头县计划局的一位人士介绍,目前当地只有两个石化项目,是1997年左右建的,一个是号称亚洲最大的常温液化气储运基地,一个是年产沥青30万吨的项目。 但是现在中国几大石油巨头都踏上了洞头这个小岛,而且打算在这里一掷千金。 据《温州日报》披露,中石化计划在洞头设立一家占地面积约150亩的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目前正在洽谈;中海油拟投资40亿元到50亿元人民币开展温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已与温州签订了原则协议;而东海油气田三年内将上岸,该油气资源距离市区140公里,距离洞头仅数十公里。 除了石化和港口,领港基地中还有电力和钢铁建设的规划。温州当地媒体形容临港工程是“大港口、大石化、大产业”。 这让人联想起曹妃甸工程。渤海上的小岛曹妃甸以首钢搬迁为契机,计划发展“大石化、大钢铁、大电力、大港口”。曹妃甸项目是目前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最大的建设项目。 曹妃甸项目要围海造地,号称要填出一个新加坡,而温州的洞头项目也有造地计划,洞头县的几个主要岛屿先通过连桥工程连成一片,然后在两端各建一条14.5公里的海堤,上面铺设公路,两条堤之间则是围海造地,由此形成“小岛变大岛,大岛变半岛”的半岛工程。 洞头县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说:“半岛工程投资11.04亿元,明年上半年就可通车,是浙江的三大对接工程,能够在海上造地13万亩土地,大大缓解温州发展所急需的土地问题。” 温州市政府人士表示:“我们要再造一个海上温州”。 从打火机到轧钢厂 “一个亿的投资是不大,但这个项目的工业产值却是100个亿啊,对于温州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我们辛辛苦苦搞了20多年的打火机产业,加在一起的产值才20多个亿”。 8月10日,温州市发改委相关处室的一位负责人谈到温州想投资1亿元,搞一个五六十万吨的不锈钢厂时,如此感叹。 温州目前年产打火机5亿多只,其中金属外壳打火机占到了世界份额的80%以上。而五六十万吨的轧钢厂,对于现在动辄上千万吨的钢铁项目而言,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生产了中国20%的鞋、80%的眼镜、60%的剃须刀和65%的锁,并形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27个国字号生产基地,2004年,温州市工业产值超过了3000亿元人民币。 而另一方面,“一村一品”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已经接近发展极致,温州的资本纷纷外流。 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说:“温州与广东和江苏的模式不一样,苏南模式是先生产、后销售,温州是先做定单,再生产,现在有订单都去广东加工了。目前温州四家最大的服装企业,都把加工放到了广东。另外,红蜻蜓放到了新疆,奥康放到了重庆。” 前几年温州有关部门做了一个统计,温州人在外面的投资等于又造了一个温州,年工业产值规模1600亿元。 这显然是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洪振宁说:“经济是全球化的,官员却是地方化的。” 温州市发改委的金处长说,都说温州人到处炒房,其实温州人并不是对房子感兴趣,而是本地的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土地少,好的项目越来越难找。像打火机产业,饱和是不会的,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竞争,利润率很低。 而石化是国家垄断行业,还没有经过竞争阶段,利润很好。 她说,温州企业对投资石化行业有强烈的兴趣。 洞头的石化项目则在今年1月就通过了温州市的专家评审。温州石化业中的领军人物华锋集团董事长尤小平说:“我们是有参与洞头石化基地的想法,已经向市政府打了报告,目前正在等待中。现在温州模式也正在向重型化转,我们考虑的是如何与大石化对接。” 但是当地政府人士表示,虽然民间资本充裕,但这样的大型项目也肯定不会以民营资本为主。“我们准备从中下游做起,慢慢向上游发展。”这位人士说。 实际上,温州市发改委接到了不少企业上报的石化项目,但是大多是年产三四万吨的。这些项目中除了一个产值16.8亿元的项目以外,都没有获批,即使这个项目也是一个化工下游项目。 按照金处长的说法,“要等统一的规划出来,统一安排。” 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说,温州市在写九五规划时就把化工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后来没有搞好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不能与下游产业相配套。 2003年,温州又提出要发展石化产业,一是因为温州轻型加工业比重过大,需要调整结构,而国内市场又对石化产品需求很旺,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化工趋势;另一方面,国际石化产业正在向亚洲转移,专家预计在5年内将转移完毕,所以必须在这5年内抓住发展的机会。 即使不考虑产业群和配套,温州依然面对两个难题:第一,能不能纳入浙江省的石化发展规划中;第二,能不能纳入国家的规划。 温州市发改委的金处长说,在浙江省,只有宁波纳入了国家规划的石化基地,而浙江有三个产业带,其中的开温产业带有石化基地的规划,温州正在其中。 在8月9日召开的温州市临港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做好与省里和国家的衔接与沟通”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 在金处长看来,温州发展重化工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港口优势,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深水良港;二是市场优势,温州的轻工业对化工原材料需求强劲,当年宁波镇海计划上庞大的100万吨乙烯项目时,有专家就说,如果把这个项目放到温州,温州全部能够消化掉;三是资金优势,单位GDP中温州的贷款比例仅仅是全国的一半。 不过,温州没有石油资源,一直被看作搞重型化的一大劣势。 金认为,这并非很大的困难,“日本、韩国都没有石油,但都在石化工业做起来了,就是两头在外的模式啊。”她说。 (本报首席记者仲伟志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