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能源合作的青春梦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 13:08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博士 陆志明 中印能否达成一致的能源合作协议,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事关重大的挑战,因为这关系到两国乃至泛亚能源合作能否翻开新的一页。 事实上,中印的能源合作设想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10月,印度就提议中印在能源
在中印能源合作问题上,美国能源专家海伯格认为:合作是印度在与中国竞争时产生的本能反应。这样缺乏客观性的分析充其量只能应用于短期的研究,中印在能源合作方面的长期基础主要出自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的考虑。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能源安全左右地缘政治的决策;地缘政治操控能源安全的保障。 基于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两国同质恶性竞争造成的低效率。中印经济的飞速增长造成了巨大的能源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的原油需求已接近了670万桶,而印度的原油需求量也达到了255.5万桶。严重的能源危机迫使两国采取在能源富裕的国家进行大量的投资,这既造成了两国之间的直接竞争,如中国击败了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了在安哥拉的石油勘探权,也使双方在能源争夺方面的开支倍增,中国在安哥拉的胜利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双边援助。 二是克服“亚洲溢价”的存在。与欧洲和美国不同,亚洲国家购买原油并未取得一致,通常只是单独进行交易。这严重影响了谈判的效率,造成了亚洲能源“溢价”的存在,有数据分析显示:自1992年起亚洲的石油价格就高出欧美1至1.5美元每桶,而且目前已扩展到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领域,亚洲石油消费国为此平均每年向石油生产国多支付50亿至100亿美元。 从短期来看,要想建立泛亚洲能源安全网绝非旦夕能够完成,目前尚有很多前期准备未能完成。当前可堪合作的能源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印原油开采和运输方面。 从长期来看,建立泛亚洲能源安全网,搭建亚洲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共享平台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比较有潜力完成该平台的国际组织就是扩大以后的上海合作组织。今年7月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三国成为该组织的准成员国观察员国,再加上原有的中亚四国和俄罗斯,该组织囊括了除日本外的亚洲所有重要能源出口国和进口国。这一状况自然使扩容后的上海合作组织更加以经济,尤其是能源合作为发展重点。 不仅如此,该组织扩容后的能源合作还可能影响到世界能源市场的格局。《亚洲时报》就曾指出,2005年俄罗斯可能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并有能力“轻而易举推动原油价格超过每桶100美元”;同时,作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中国的能源需求变动也在牵动着世界能源市场的每一根神经。 对内合作主要体现在在亚洲内部建立类似“欧洲能源宪章”的地区能源合作机制,这一机制的内容深广,包括建立共同储备、应急反应机制以及信息共享网络等。同时,也可以加强亚洲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甚至可以签订长期的出口协议,既保证原油生产国稳定的输出,也保障了原油消费国稳定的供给。 对外统一主要体现在建立统一的亚洲能源市场,统一定价,增强对价格的影响力,抵消“亚洲溢价”。亚洲的原油进口国可以更多的与国际产油国组织进行谈判,以“集体订购”的方式争取到更为有利的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