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监利教改:靓女先嫁的甜与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 18:33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陈文雅 罗健 监利、北京报道

  3月1日,是湖北省监利中学高一学生节后开学的第一天。当记者走进监利中学去年9月竣工的崭新校园时,既没有听到久别重逢后的寒暄问候,也没有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家长,45个教学班里坐满了安静听讲的学生。因为学校寒假在补课,学生们对于开学第一天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真是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学校老师放学了就回家;现在放学了放假了还给学生免费辅导,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监利中学一位学生的家长林女士说。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教师的工作方式上。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助理吕正军告诉记者,“去年,有些家长听说学校由民营公司接管了,就不愿意把学生送到这儿来。今年情况变了,好几百个学生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和我们打招呼,想要转到我们学校来。”

  争议四起的改革

  吕正军是民营教育企业——— 翔宇集团派驻到监利的管理人员。2005年8月,监利县县长丁凡璋与翔宇集团董事长王玉芬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约定,翔宇集团在3年内投资2.2亿元,在监利县建一所能容纳120个教学班的高级中学,和一所60个教学班的初级中学,条件是监利县将县内最好的两所学校——— 监利中学和监利一中捆绑改制,分别以租赁和委托管理的方式交给翔宇集团管理,按民办教育机制运作。翔宇集团同时承担监利一中高达2000万元的债务。两校现有招生计划不减,收费标准不增,教师待遇提高,身份不变。监利县财政拨付给两所学校教师每人每年8000多元的工资不变,而翔宇集团则承担起两所学校总共1600名免费生的学费成本。

  这一改革举措在监利引起了激烈争议。有指责翔宇集团垄断监利优质教育资源的,有质疑两所学校由民营企业管理会否导致 “国有资产流失”的,有认为县政府是想“甩包袱”的,有为翔宇得到财政拨款而其他民办学校没有而抱不平的。

  “我们刚落脚的时候,监利县城的街上贴满了‘大字报’,有骂我们的也有骂县委的。”吕正军说。

  “现在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力主把翔宇集团引进监利的县教育局局长张晓冰说。

  监利教改的背后

  张晓冰主导监利教育体制改革转向,恐怕是他从政以来压力最大的一段经历。压力不仅来自监利教育系统内部,还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视察组、调查团。在引入翔宇集团前,改革之路就走得一路坎坷,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甚至差点上了一位老板的当。

  监利的教育体制改革,最早要追溯到张晓冰上任教育局长前的2003年10月。当时,监利县下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综合意见》,提出了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卡》制度”为核心的多项改革措施,把政府投入义务教育的经费,从拨付给学校和老师改为发放到学生个人,让学生凭卡自主择校消费。

  此前,监利的教育经费投入已经陷入困境。以2003年为例,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比2001年减少了20多个百分点。教师实际月收入也从1200元左右降到不足800元,自2000年以来全县共有78名优秀教师外流,696名教师辞职改行。全县每年教育缺口高达2000多万元。本来就不足的杂费收入,被挪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学校将杂费的大部分用来偿还“普九”欠债,以免债主封门;还有一些学校则将杂费的一部分用于发放教师的工资补贴和福利;还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每学期开学时由教师先行垫付粉笔的费用,有钱就还,没钱就拖欠着,学校几乎难以保证正常运转。另外,还有一些政府部门纷纷向学校伸手,收取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学校不堪重负。

  监利的义务教育券改革,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一些学者撰文表示,监利的义务教育券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浙江长兴的教育券改革。”

  但改革的实际成效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2004年上半年,按照改革方案,本来要把教师工资的50%拿出来发到学生手中,实际操作中,改成了拿出30%。一是村小公办教师工资经费向代课教师流动。二是正常配编和一般缺编的学校经费向严重缺编的学校流动。三是长教龄和高职称教师工资经费向短教龄、低职称的教师流动。四是村办初小教师工资经费向联校流动。

  “我是教育局长,要是不为教师说话,我良心上过不去。监利的老师们本来就只有千把块的月工资,你要让他们拿出30%来,改革后收入都减少了,谁心里好受?”张晓冰说,改革后不少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挫伤,尤其是村小教师特别是公办教师、高职称教师和长教龄教师,还造成了学校的恶性竞争,为了提高教师待遇,学校只好争夺生源,办超级大班,谎报生源,违反教学规律办班等。

  “其实,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教育券改革那样,把张老师的钱转投给李老师,而是老师太少了,就好比自由市场上买菜,问题不是买哪棵菜,而是菜太少,要买菜的人太多,不够。关键是要增加投资,多建学校。”张晓冰直言不讳,“教育券的制度为什么不可行?那个方案是经济学家想出来的。经济学家要求效率优先,而教育学家要求公平优先。经济学家认为教育应该让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优胜劣汰,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育学家认为应该从人口、地域等当地资源因素出发,公平合理地调配教育资源,以使尽可能多的人得到教育机会。”

  就任教育局长两个月后,张晓冰经过调研,发表了《教育券不是教育改革的良药》一文,指出教育全部进入市场,是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的。“竞争要有条件,学校被打下去了你就没书好读了,学生生源减少时老师收益减少,教师要么改行,要么换学校,要么混日子。一个不能流动的学生面对一个流动不了的老师,是学不到东西的。还有,农村的学生不能拿着500块钱教育券去城里上学吧?而且现在提倡小班化,你不能让一个老师教好几百个人,这是违反教育学规律的。”张晓冰说。

  张晓冰认为,目前监利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要吸引更多的鸡蛋放到教育事业这个篮子里来,而不是把同样那几个蛋在两个篮子之间倒来倒去。而薛兆丰、艾萨克等力主教育券制度的经济学家,在考察完监利后也都被张晓冰说服,相信教育权制度之所以没能在监利进行下去,资源约束条件才是关键原因。

  此后,张晓冰开始了招商引资的道路。在经历了几次波折后,2004年12月,张晓冰参加珠海一民办教育论坛,在发表演讲时表示欢迎民营资本投资监利教育事业,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吴华便向张晓冰推荐了江苏翔宇集团。

  吕正军回忆,“当时监利县委副书记问我们能不能去监利发展。开始,我们对去这样一个农业县没多大兴趣。后来发现我们的投资方向和他们有吻合之处。他们也邀请我们过去考察,我们发现监利这个150万人口的大县高中教育资源稀缺,每个教室坐八九十个学生。每年3万个初中毕业生只有几千人能上高中。街上到处可以看见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学,在街上游手好闲的青年,给社会治安带来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我们的投资放在这里意义会更大。”

  据悉,最初谈判时,他们只是想把监利中学单独交给翔宇来管理,但“翔宇方很精,一眼就看出来监利中学不是最好的学校,并了解到两所学校因为争夺生源有恶性竞争,于是在谈判桌上临时提出两所学校捆绑管理。我们请示了县政府又重新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靓女’(公办名校)先嫁(转制),可以大收‘彩礼’(投资者注入资金),然后再用省下来的钱(政府原来对名校的投入)让‘丑女’(薄弱校)也靓起来,如此则两利。‘烂

苹果’先卖,没人肯要,势必要降价;保养‘好苹果’,还要付费;等到‘好苹果’烂掉,想卖也难,如此则两害。”翔宇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说。

  如今,监利教改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家长和教师得支持。但这并不是说从此就高枕无忧了。去年,翔宇因为多收学生的补课费引起了学生闹事。“收补课费是个现实问题,老师们课余都给学生作辅导,让老师们永远这样无私奉献也不尽情理,但这项收费的确是不合规的。”据悉,监利教育部门已经要求停收这个费用。翔宇方面觉得少了很大一部分收入,对董事会不好交代,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