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谢国忠:风萧萧兮易水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 03:1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陈文雅 北京报道

  谢国忠最终还是打消了两年来人们对他的心口不一的质疑。

  然而,以这种方式离开供职了9年的摩根士丹利,多少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

  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成为证据的竟是这样一场情非得已的风波。

  “邮件门”事件无意间让公众明了了谢的真性情。原来,他并不是一个奉命玩“做多唱空”战术的阴谋家;原来,他并不曾像内地一些地产业人士所暗示的那样“别有用心”;原来,他长期和大摩投资策略唱反调,仅仅是做了一个经济学家应该做的事。

  我们无意探讨谢国忠邮件中对新加坡金融发展模式的指责是否符合事实,措辞是否得当,也无意将谢的学术道德定义到大公无私的境界,或者一厢情愿地认为谢是出于道德层面考虑而成为敢于直言的学者。但无论如何,谢确实一贯是“我手写我心”,而事实证明,某些心里话是要付出代价的。

  谢国忠对内地房地产市场一向有惊人言论,被很多业内人士评论“危言耸听”、“语不惊人死不休”,但真正能成为其对手的少之又少。这固然是因为地产界对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地产能有全面而宏观的把握的业内人士本就不多,但即使真正有这样的全才,也未必愿意成为公众的耳目。记者曾采访过的不下三位官方研究机构的房地产学者曾有此类告白:“××问题我们十年前就开始研究了,只不过不宜公开。”

  谢国忠的优势在于其在

摩根士丹利一向享有相对宽松的发言自由。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竺稼就曾表示,谢国忠和该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美国策略分析师韦恩三人经常在客户面前展开辩论,让客户自己来作出投资判断。

  即便如此,谢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尴尬局面。此前摩根已经多次因为投资策略和谢国忠言论相左而不得不作出解释,强调“谢国忠不是管理人员,而是一位分析师”、“谢国忠的观点不代表摩根士丹利的观点”,“邮件门”风波更是险些让摩根士丹利投行业务的重要市场新加坡下不了台。大摩显然不可能为此牺牲自己在新加坡市场的利益,那么,可供选择的解决方式就少有余地了。

  人们通常因为谢国忠提出楼市泡沫论而将谢国忠与易宪容同列入“唱衰派”阵营。而事实上,两人无论是学术态度还是理论依据均不是站在一条阵线上。易宪容发表“

房价要跌30%到50%”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很多已经交付的新楼盘都没有亮灯,说明入住率很低,空置率很高”;他和房地产商争论“08年房价会不会跌”的时候更是以买不起房子的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代言人身份自居,情绪激动,面红耳赤。而谢国忠通常从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货币市场行情等全球经济的影响因素出发得出结论;谢一贯主张分析问题的“理性”,他认为成功的人一定是理性的人,研究经济问题一定要从理性而非感性出发。

  “乌鸦嘴”要说得准,当然也并不容易。谢国忠的名字一炮打响,应当是在其预言香港楼价要跌五成之后。事实证明,他不但准确预言了楼市崩盘,连跌价50%的比例也大体不错。

  2004年,谢发表研究报告《上海房地产是一个泡沫》,提醒投资者“上海的房地产泡沫可能还会持续几个月,不会超过一年”,而在一个泡沫破裂之前,它都会保持扩张势头。

  到2005年1月,谢国忠的一个同学向他抱怨,自己因为听从了他的警告而失去了20%的收益。

  但到四五月份,上海投资者开始抛售,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了有价无市的疲软迹象。

  2005年底,谢国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尖锐地指出,“由于对房地产业的投机行为过度敞开大门,这轮高增长弱化了中国的金融系统,却让大部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业管理相关部委获益。”他还提醒说,华人经济体(比如亚洲东南部、台湾、香港)都存在资本投机的倾向,中国的情况也很相似,如果不永久地拔除房地产投机之根,

中国经济的基础将无法稳固。

  2006年“国六条”出台后,谢国忠指出这些措施并没有触及房地产泡沫的两个根本性原因:(1)过剩流动资金;(2)地方政府收入依赖于房地产。“只要这两个根本因素没有改变,那么泡沫就可能重新爆发。”他说。

  就在离职前夕,谢国忠又发表了“商品经济泡沫将在2008年破灭”的预言。“将本轮周期拉下的,可能会是通胀,而非产能过剩。” 他认为,美联储在本轮周期中还没有将利率提高到足以限制需求的地步,因此,通胀压力还在继续累积。尤其是亚洲的土地价格急剧上升,在未来几年内还将为全球通胀输入养料。谢国忠是否有机会再次证实自己的观点?那时的他又将是以什么身份来体味这个自己预言对或预言错了的世界?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