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唐振华:国际天然气已是卖方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 22:00 赢周刊

  □赢周刊记者 庞华玮 黄婉华

  3年前,中国人开始深切地体会“气荒”的滋味。冬天一到,“气荒”就会开始席卷中国的各大城市,天津、郑州、上海、重庆、广州……从南到北,气价涨声一片。2005年底,广州市15公斤的瓶装液化气一度跨过115元/瓶大关,是正常年份的三四倍。

  在此之前,没有人料到中国会有“气荒”的那一天。1993年,广东省在全国最早开始研究进口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项目,当时曾一度被其他省同行当成笑话。3年前广东省拿下全球最便宜的进口LNG的25年合约,如今省市突然醒悟,到未来天然气会出现短缺,纷纷向发改委提出建LNG接收站申请,30多个项目送达国家发改委待批。然而为时已晚,它们已错过了好时机,全球的天然气价格开始逐渐向卖方市场转移。至今全国只有两三个LNG项目落实了气源,其他的项目估计在2010年前难以落实。

  中国“气荒”的成因是什么,它还有解决前景吗?带着种种疑问,《赢周刊》记者访问了中海油总公司前副总经理唐振华。

  “气荒”一喊就是几年

  赢周刊:近几年,国内不断出现 “气荒”的现象,每到冬天,从三大石油公司到普通老百姓就开始在媒体上讨论天然气紧张的问题。为什么近几年“气荒”会变得那么严重?

  唐振华:中国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太快,已经用上气的地区在叫“气不够”,还未用上气的地方到处求气,许多已经兴建的卫星站和电站在大力寻找气源,等米下锅。

  之所以出现这种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对“气”的需求量上升;其次是“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符合环保和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此外,更重要的原因是,LNG(液化天然气)、天然气价格与LPG(液化石油气)和成品油的价格差距正在加大,这使得在中国天然气加快了替代价格较高的LPG、柴油、汽油和重油。比如,现在汽油价为5元/升,而LNG为3元/方,LNG的性价比远远超过成品油。价格是杠杆,不用宣传,不用命令,出租车司机宁可排两三公里的队争着加气。一些发电厂也千方百计地寻找LNG来替代现在使用的柴油和重油。

  赢周刊:在最近几年国内LNG需求增长飞快的情况下,我国 LNG供应的情况怎样?LNG的供应能不能满足需要?

  唐振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迅猛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

  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首先是天然气储量增长很快。2000年我国剩余可采储量为1.35万亿方,但是去年提高到3.11万亿方,这5年里探明发现了中国最大的5个含量超过2500亿方的大气田。并且在海里天然气发现沉寂数年后,今年李嘉诚的赫斯基公司在中国南海发现了一个较大的气田。这些说明,我国勘探水平的提高后,天然气储量的发现也会相应提高,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自有资源有可能解决自身对清洁能源的大部分需求。

  而且,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长也很快。2000年我国产气269亿方,2005年产气500亿方,每年增长13%,远远高于其他能源的增长。此外,国内的供应大动脉——输气干管快速增长,“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项目的年输送量都达到了120亿方/年。

  而来自国外的进口LNG项目也正在沿海城市迅速铺开。今年试点项目的广东大鹏接收站已投产;福建、上海两个正在建设中;同时有浙江、青海、唐山、青岛、江苏、大连等六个正在核准;而天津、广西等六七个项目也已完成前期的选址、调研等工作。

  如此迅速发展的天然气产业,仍满足不了需求。并且,估计到201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100亿方,而2015年需求量将达到1600亿方。对应的预计,国内生产可以提供的天然气只有900亿方和1200亿方,缺口较大。

  供需平衡看2015年

  赢周刊:由于离国内天然气气源较远,所以广东、上海等沿海省市解决“气荒”问题更大的希望是从国外进口LNG,那么目前国际LNG的市场形势对我们是否有利?

  唐振华:东南沿海地区确实有特殊性,在管道气未到前,进口LNG仍会起主导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进口LNG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引进LNG一定要慎之又慎。

  目前国际LNG市场明显呈现卖方市场的特征:远东地区在2008年到2011年间新项目有限,未承诺的生产能力更有限,所以它的长期合同供不应求,长期合同的价格中,原油价格系数明显上升。

  我判断,LNG长期合同的供求关系仍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供应短缺、价格高企的状态。并且LNG资源将会出现“西”流现象,而东部的亚洲将出现LNG供应紧张。估计到2010年,国际上生产天然气的能力将每年递增13.5%左右,但供应亚太区的仅仅增长4%。

  现在在国际上的情况是,一个LNG的供应项目,多个用户争夺,欧美和东亚的合力竞争,造成全球在2010年左右的合同资源紧张,可供选择的资源短缺。

  赢周刊:看来国内天然气的供需矛盾已无法避免,那么“气荒”解决问题是否遥遥无期?

  唐振华:多元化途径是必须的手段。

  首先,国内的气源勘探、开发和生产要和国外引进并举。认真执行“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由于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要尽量多用国外资源,保留一定的国内备用资源,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其次,国内的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要齐头并进。

  第三,进口天然气时,坚持管道气和LNG并重。

  第四,天然气引进应坚持全方位、多方向供应的方针。目前,天然气的输气量和供应距离和价格的整合是市场开发和决策的最大难题之一,但是,只要条件合适,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天然气,我们都应逐一视市场发展而接纳。从长远来看,我们甚至应准备接通伊朗经巴基斯坦,沿喀喇昆仑公路到新疆的气管线,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输送方式多元化。比如管道气和液化气方式并举。

  如此,我认为争取我国2015年天然气需求达到供需基本平衡是有可能的。

  找“气”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赢周刊:目前天然气价格在不断走高。最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联合提出要提高国内天然气价格,而国际的天然气价格也动荡不安,你认为天然气价格未来走势将怎样?

  唐振华: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LNG的期货和现货价格都一路飙升。但6月份时就预计,如果没有特别事件发生,下半年的LNG的国际现货和期货的贸易量虽然会增长,但价格会下降。前一段时间的市场确实出现了这种迹象,但是取暖季节到来后,LNG的价格又开始有所上升。

  与此相应,LNG的长期合同价格也在不断抬升。在油价60美元/桶时,卡塔尔、澳大利亚同用户签订的LNG合同价已超过6美元/百万英热。而今年上海—

马来西亚的合同达成协议,价格较高,它标志着中国接受了卖方市场的现实。从今以后,中国将同其他国际用户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竞争。

  实际上,在中国广东的25年进口LNG项目合同以后,从韩国瓦斯招标到目前,合同条件都是向卖方倾斜,广东项目获得封顶气价,但以后的新一轮气价都没这么好运,而是表现了卖方市场的强势。

  中国既然要积极引进LNG,就必须面对目前高气价的现实,釆购只能随行就市,按国际价格成交,不能再指望回到广东大鹏项目那样的低价。

  应该看到,如果天然气价是对应原油等热值价格的折扣价,就永远有

竞争力,不用愁没有市场。所以资源采购的要害是天然气价同原油价的折扣率,价格谈判中更应该争这个折扣率。

  赢周刊:除了价格之外,还有什么条件制约我们从国际上获得天然气?

  唐振华:从可能供应的时间分析, 2010年前的资源已基本无望,可能有的资源在2010年以后。

  从可能的供应地域分析,对我国来说,俄罗斯、中东和澳大利亚是最大可能的供应地,应有针对性的做工作。

  从资源采购的方式来说,我们要放弃买方招标方式,接受现实的双边谈判、甚至接受卖方的招标方式。

  从合同来说,要采用长期合同为主,期货、现货为辅。

  从天然气的来源来说,要实施多源化方针,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此外,“走出去”的中国能源企业,不但要当天然气的买家,也要争取做天然气的

开发商,探索实现上、中、下游一体化模式。

  赢周刊:从几年前开始,到可看得到的未来,中国都不得不到国际上跟其他国家争抢国际的LNG资源,中国有没有胜算?

  唐振华: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中国还可以同印度一争高低,但是,同欧美和日本较量相对困难一些。日本、韩国、欧美的能源利用率数倍于我们,换句话说,其价格承受能力数倍于我们,在我们愿意出高价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愿意出更高的价格。

  但是,最近的几个发展势头还是让中国人很受鼓舞。首先是美国Heney Hub价近期有回头之势,比去年同期低了很多。其次是因为英国市场由于三条管道工程的进行,目前呈现天然气初步过剩的局面。此外,俄罗斯也将以管道气形式向欧洲输气。我们预计未来英国市场乃至欧洲市场的天然气价格会因此走低。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审时度势,以耐心和智慧来争取对我们有利的条件。

    唐振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前副总经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