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银监会强化海外投资者地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23:59 《时代信报》

  在外资银行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之时颁布两道新规,体现了监管层高明的遥控术。虽然海外投资者基本无法插手管理,但巨大的利益当前,他们仍然愿意积极充当中国银行业的配角。

  一手颁布银行业新准入标准,一手调整在华外资银行政策

  胡斯然/文

  此前,中国银行机构以较低价格增强了外资银行通过收购进入中国金融系统的吸引力。到现在,随着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股价飙升40%左右,美国银行和汇丰控股由此获得了比当初投资额增加一倍多的收益,外资银行对中国的兴趣更是与日俱增。上月,高盛集团等外资公司出资38亿美元购入中国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10%的股权,虽然海外投资者基本无法插手银行管理,但还是急于这种方式,将触角扩大到其它领域。

  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例子:花旗集团和法国兴业银行对广东发展银行85%股权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但这样的争夺也许会因为中国政策的改变产生一些影响。

  制定新标准

  2月21日,中国银监会颁布的一系列条例中规定,设立合资股份制商业银行时,发起人股东中应当包括至少一名境外投资者,但境外投资者总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5%。同时,境外战略投资者资本实力必须雄厚,总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

  无论从德隆等民营机构肆意操纵金融机构的劣迹,还是从中建工交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引入外资战略股东的抉择来说,如果优质的外资金融机构能够参与发起成立银行,那么就等于为银行的稳健经营买了一份不错的“意外险”。

  当然,这并非第一次。早在2001年的12月31日,证监会就开始强制要求A股上市公司聘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这虽给国内会计界留下了长久的伤痛,但从保护投资者的股市第一原则来说,这一规定显然利大于弊。只不过,国际会计事务所也常常中国化,其作为也许并没有达到决策者原来预期的效果。

  对于银行业来说,沿袭监管层一向急于引入境外投资者的做法,此举也不外乎是为了在发展中提升国内银行业的实力。希望将银行从国家的“出纳”转变为受商业利益驱动的企业,希望中国银行业能得到外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知识,在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开发、加强监管等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当然,对于外资银行来说,能够参与到中国银行业中来,也是求之不得。他们除了对投资收益有兴趣,对中国银行机构的运营情况和他们的客户,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可能更有兴趣,因为这是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各个领域的重要桥梁。

  监管层的心机

  但是,有人因此担心:合资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多家股东,通常是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银监会这个为未来的银行业准入确立的新标准,能否获得有实力的国外大银行的青睐呢?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型外资金融机构还有兴趣在25%的限制下,充当一家新银行的小配角呢?如果为了满足准入条件,银行的国内发起股东纷纷争抢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外方由此奇货可居,漫天要价,又将如何?

  银监会没有给出颁布这些规定的缘由。

  但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监管层的心机。

  中国银监会一位高级官员透露,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要求外资银行改变注册的方式,同时改变会计和管理制度,以符合中国银行业的架构。这种改变将淡化外资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结构性差异。

  其中有两个影响深远的措施。

  其一是要求外资银行将在华业务在本地注册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某独立金融业顾问对此发表看法,让外资银行的中国业务成为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在存款人看来这类公司可能造成信誉下降,这种情况也令人担忧。他说,如果这样的话,将不会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只会出现一个不公平的环境。

  其二是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现行税法规定,中资金融机构所得税税率为33%,外资金融机构享受15%的优惠税率。许多中资金融机构认为,这影响了中资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

  中国的这些政策变化将让外资银行重新考虑自己在中国的业务开展路径。在适当的时候,不得不接受新规定,充当一家小银行的小配角。

  事实上,中国银行业已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去年130多家银行拥有超过4.68万亿美元的资产。但外资银行所占的资产比例不足2%,中国仍然乐于见到新银行成立,因为,境外投资者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帮助中国合作伙伴拓展的特定市场,正是中国政府所需要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