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理财转型爬坡过坎
90%以上的投资组合收益来自资产配置战略,仅不足10%的比例归于投资标的选择、市场机会择时等因素。在经济转型期,银行的财富管理更要重视大类资产的组合搭配,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变动状况和客户风险偏好调整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持续优化整体投资的风险收益结构。
日前,随着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开业,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队伍再度壮大,此前,工、农、中、建四大行及光大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兴业银行、浙商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也已获批筹建。
毫无疑问,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运行,标志着占我国资管市场份额20%之重的银行理财正在迎来发展史上的大转型。当然,转型中的诸多问题也有待妥善处理。银行理财转型的路径和方向是什么?面对新变化,投资者接下来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转型四大问题待解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实施,标志着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时代到来。随后,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及近期的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等配套细则逐步落地出台。
以上改革措施的核心要义有二,即“去杠杆”和“资管业务统一监管”,为的正是引导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的业务本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业务层面则具体表现为两大变化,一是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厘清“存款”与“资产管理”的概念;二是商业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将资管业务通过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来运营,强化风险隔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以上变化短期内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目前四大问题有待妥善处置。”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说。
一是存量资产的处置问题。根据资管新规,金融机构的业务过渡期将至2020年底,虽然尚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从目前执行的几种压降路径看,自然到期只适用于部分资产,提前还款还存在着契约修订障碍,打包和发行新产品困难。如何拓展化解存量资产的方式和渠道,以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式审慎妥善处理存量资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二是理财子公司面临着定位及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首先,理财子公司与母行之间的关系如何梳理?其次,理财子公司如何差异化发展?尽管理财子公司在客户基础、资产规模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但与公募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相比,仍存在投研体系不足、市场化激励不到位等劣势。
三是投资者教育问题。受长期的“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影响,投资者已对银行理财形成了“感性选择”。但2020年底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要打破“刚兑”、完全实行净值化管理,风险将由投资者自担,因此,“感性选择”必须要向“理性选择”转变。
四是银行投资研发能力不足问题。过去,银行擅长投资债权类资产,整体风险偏好偏低,即便是银行系的公募基金公司,股票投资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资管”而非“存款”
针对以上问题,业内人士开出了“四剂药方”:一是运行模式公司化,二是理财产品净值化,三是资产配置多样化,四是投研能力专业化。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按照以上路径转型、发展的银行理财,投资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投资者对银行理财转型有所误解,甚至有声音称“银行要把风险转嫁给百姓”“百姓资金不再安全”等。因此,厘清“存款”和“资产管理”的概念十分必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银行理财‘存款化’,隐性刚兑压力相对较大。”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说,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在业务宣传推介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模糊处理”有关,另一方面与事前风险责任界定不清有关。
尚福林表示,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债权债务关系,而资管行业更多的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或信托关系,即“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如果混淆了二者的关系,也就混淆了法律责任的划分和认定。
“金融活动是财产权的一种实现形式,其法律关系决定了收益权和风险责任,各类金融工具主要有四种基础法律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说,一是债权债务关系,主要包括存款、贷款、固定收益产品(如债券等)、金融衍生品、保险等,需要说明的是,金融衍生品和保险本质上不是债权关系,但当出现违约并最终清算时会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所以将其暂归此类;二是权益关系,包括股票及各种权益凭证,权益关系是收益权与管理权的结合;三是信托关系,包括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受益凭证等多种金融产品;四是保险关系,本质是大数法则下的互助关系。
“资产管理产品的金融属性应当是证券。”吴晓灵认为,将集合投资计划,即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界定为证券,这是资产管理市场最关键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认识,整个资产管理市场就欠缺明确的法律基础。
资产配置能力迎考
厘清以上概念后,摆在投资者面前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必答题”:打破刚性兑付后,在选择银行理财时,如何从“感性选择”转为“理性选择”?也就是说,今后在挑选银行理财产品时,我们要挑什么?
答案是考察“代客理财”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研发能力。“理财的核心在于资产,而资产的核心在于配置管理。”渤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伏安说。
李伏安表示,在刚性兑付时代,银行理财业务以银行信用作为背书,大多是用信贷管理的观点来经营理财资金的投向,风险控制环节多由风险部门负责,底层资产环节多由公司业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部门的角色却往往是“通道”部门和“过手”部门,重点关注的是负债端而非产品端和资产端。
“更多管理的是因错配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而非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市场风险及其对应的风险管理手段、方法和模型并不熟悉,因此在业务逻辑上更像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不是资管业务。”李伏安说。
在打破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正在向估值净值化、资产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净值型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7.89万亿元,同比增加4.30万亿元,增幅达118.33%;净值型产品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比例为35.56%。
因此,银行的投资策略也将向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转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根据市场经验,90%以上的投资组合收益来自资产配置战略,仅不足10%的比例归于投资标的选择、市场机会择时等因素。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资产配置的首要目标是分散风险,收益特性不同、风险波动各异、收益表现呈负相关性的资产是配置的基础。“尤其在经济转型期,银行的财富管理就更要重视大类资产的组合搭配,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变动状况和客户风险偏好调整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持续优化整体投资的风险收益结构,才能取得符合投资者要求的与风险相匹配的投资回报。”李伏安说。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