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子非
所谓的资产荒,并非是真的没有资产可以投,而是那种见到了倾心,买下来放心,到了期省心的资产比较少。那些持有着惊心,到期了伤心的资产还是颇有一些的。
人人都知道2016年的经济不太容易。记得教科书里讲,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家的选择都是比较保守的,投资消退,生产减少,倾向于保有现金,以顺利渡过冬天。目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所言所及,亦与其理念相近。但如果从债券投资的情况看,总感觉似乎有些不同。
这种不同大约来自于去年以来的一个新说法:资产荒。现在我们都明白了,所谓的资产荒,并非是真的没有资产可以投,而是那种见到了倾心,买下来放心,到了期省心的资产比较少。那些持有着惊心,到期了伤心的资产还是颇有一些的。当下里渠道众多,资讯发达,连以往长期走闷骚路线的金融分析师都纷纷投向网红,这让我忽然想到,其实资产荒这词儿,也应该是做投资的人首先讲出来的,真正做企业的,估计应该是忙着搞研发找渠道什么的,没这个闲情。
然而为什么会资产荒呢?首先可能要感谢各国央行在供给侧发力,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我想支持这一做法的理论源头,应该比凯恩斯更早,可以追溯到马太福音才对: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理想状态下,金融机构应该起到正向的传导作用,根据自己的专业性,把资金更多地贷款给企业,由企业促进生产才对。然而很快,央妈们发现,金融机构在进行了风险调查和分析之后,觉得投放贷款的风险相对大些,利率水平又很低,与其放款给企业,还不如选择相对安全的债券市场,或开展其他投资类交易。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如盛京银行、青岛银行等城商行的投资类资产比重都已经超过了信贷类资产,锦州银行的投资类资产规模更是占比超过了50%。五大行2015年投资资产比重平均增加了1.26个百分点,可统计的五家股份制银行投资类资产比重则平均增加了4.6个百分点。可见银行类金融机构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加强了投资业务。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这么做是有现实原因的。首先,利差缺少空间。不错,银行从央行获得的资金成本是很便宜,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便宜。然而同样的,企业融资利率也被压得很低。利率这个东西,上涨可以飙得很高,下跌则通常是有个底限的。比如中资银行海外1年期的美元融资成本大约1.30%左右,相对来说也是个历史较低水平了。但当地企业的贷款利率可能也就在2%上下。息差不过0.7%,这种情况下,银行与其放贷款,不如去买些剩余期限1年左右的投资级别债券,尽管绝对收益率不如贷款,但考虑到风险和流动性因素,可能就比较值得了。毕竟债券的变现能力比贷款是要高出许多的,若再进行一下期限错配,收益还能提升一些。
再者,银行业亦都有经营压力,无论经济如何变化,每年的考核指标,通常都不会低于上一年。前有利率下降,后有经营指标,经营者通常会选择两件事。一是拉长投资(贷款)期限,二是增加资产规模。基于收益角度考虑,银行可能会持有更长期限的债券,比如三五年,七八年的都可能,这样收益可能会提升到1-2%的水平,当然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资金都跑到长端上去了。至于未来债务人如何还钱,我们只能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后人总比前人有智慧。
而增加资产规模是央行乐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增加投放。但对银行来讲,增加什么类型的资产则颇有讲究。基于前面所说的风险及流动性考虑,与其面对一大堆不可知的信贷风险,不如去持有标准化的债券。毕竟债券这东西往往买家众多,真的有什么事情,大家是一损俱损,似乎还好解释,总比不良贷款带来的麻烦小些。再者,债券由于标准化程度高,投资操作也要比贷款容易一些,并且相对易于调整,所以当然会受欢迎。
9万亿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对企业发展确实是有支撑作用的,但并非没有其他影响。其一,债券的发行者并非都是企业,各类金融机构亦身在其中。而基于风险和信用因素考虑,金融债所受追捧的程度要远高于企业债。即相当部分的低成本资金,即便是在债券市场,也没有跑到实体企业,而仍然是在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其二,在利率曲线扁平化的时刻,这实际相当于把钱向风险资产上集中。能够提供满意回报率的企业,很多要么经营上不是那么乐观,要么与过剩产能相关联,这显然与去产能的原则不太适应。
如果经济如期望般好转,则皆大欢喜,如果未如预期,当下的投资,可能就是麻烦了,毕竟,货币如此发行,等到房地产等行业不能消纳,通胀重来之日,持有大量长期债券的机构,是很难消纳利率风险的。
(本文作者介绍:70后。非著名大学毕业,打混金融圈十余年,两年前扎进中东搞起资金交易。觉得经济学的道理应该可以写成容易看懂的好玩点儿的文章。)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