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A股市场对IPO的恐惧情结,造就者既非IPO本身的冲击,也非市场的低潮,恰恰是监管机构多次由于市场的疲弱而选择暂停IPO这一举动。这其中包含着这样一个逻辑:监管机构暂停IPO是为了呵护股市,那么启动IPO自然就是为了打压股市。
随着今年二季度以来A股表现不振,“暂停IPO”这一剂陈旧的老方子又被不少市场人士提了出来。
IPO是否影响股市的资金面?新股票来到市场“吸水”,当然是有影响的。即便在资金来源充裕,运作成熟的香港市场上,当同时有众多新股公开发售时,市场资金面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更为明显的是,近年来大多数融资额百亿以上的大型IPO在港招股,公开发售的反应大多并不热烈,许多逃不开认购不足额的命运,去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港公开发售,即便在李嘉诚亲自认购的“偶像效应”下,也仅获得1.5倍超额认购。
不过,A股行情不振,又是否由于IPO的“吸水”呢?
今年以来A股IPO融资额已经一减再减,从月均二百多亿减少到一百多亿,与A股超过50万亿的体量相比占不到万分之五,如同装了一吨水的大水缸中的一杯水。而且,过往“打新”有预缴款,短期冻结几万亿资金的情形也已经不复存在,可以说能够减少的市场资金量实在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总市值不足A股一半,日成交额仅有5、600亿的港股市场,过去两年均蝉联全球IPO融资额冠军。去年港股集资额近2000亿,前年集资额则接近2500亿,月均超过200亿,也从未有舆论抱怨过大量新股让市场不振。
当然,与A股监管部门相比,香港监管部门占了一个明显便宜,那就是香港上市实施注册制。香港新股上市自由选择自己的上市时间,经过证监会和港交所上市委员会通过之后,就是计划上市企业全球四处寻找投资者,自行安排上市节奏的时候。当港股走势不佳,或是同期上市的竞争者太受欢迎,自家认购情况不理想时,企业会自动调整步伐,将上市计划延后。在港股市场中,延后上市是极其普遍的行为,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港股估值低迷,将上市计划延后一两年的企业也大有人在。
然而香港市场的投资者都很清楚,再牛气冲天的市场,也有认购冷淡的新股,再低迷的市场,也有受到追捧的企业。尽管港股的活跃度和成交量平均不到A股的一半,市场气氛从不会差到没有一只新股可以上市的艰难绝境。
A股市场对IPO的恐惧情结,造就者既非IPO本身的冲击,也非市场的低潮,恰恰是监管机构多次由于市场的疲弱而选择暂停IPO这一举动。这其中包含着这样一个逻辑:监管机构暂停IPO是为了呵护股市,那么启动IPO自然就是为了打压股市。IPO本身并不令人恐惧,令人恐惧的是监管层打压股市这一层“背后用意”。
短短的A股历史上,IPO曾经暂停九次,形成了投资者心目中荒谬不已,却又牢不可破的规律:作为股市原本最主要功用的上市融资,被等同于打压股市。到了今天谁再想辩解监管机构并没有这一层“背后用意”,已是没有人要听了。
谁能挽救如此乖僻而不合常理的A股?答案恐怕还是港股。
自从2014年沪港通启动,到去年深港通启动,内地资金涌入香港,占据港股成交量比例越来越大,不少人以为A股未来即将“港股化”。然而事实却是,A股市场上的乖僻逻辑诸如不看重盈利能力、跟风炒作等,并没有影响到港股。不但如此,香港客户量最大的券商海通国际综合股票走势和对自身客户展开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衡量上市公司股票的四个重要因子:资本使用效率、盈利质量、波动率以及公司规模在过去十年来对港股的影响方式一直没有发生改变,而A股在这些年中的表现却越来越靠近港股。
尤其是在2016-2017年之间,盈利能力、盈利质量等过往几乎不影响A股投资的因子,开始越来越显著地影响A股市场,趋势越来越接近港股。这一结论在今天的A股市场走势中其实已经逐渐明确,体现为蓝筹股的估值不断上升,而过往被视为重点炒作对象的小盘股、绩差股开始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白马股”、“中国漂亮50”这类关注价值投资的概念,今年以来则迅速被越来越多A股投资者认可。
为什么“港股的A股化”,会变成“A股的港股化”?这并非因为港股有着多大的影响力,而仅仅是因为港股市场的运作规律,符合一个正常发展,成熟运作股市的本质和规律。A股市场乖僻投资逻辑的根源在于封闭,而港股通为A股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一扇窗,让A股投资者越来越看见和明白“股市是怎样的”,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升,A股的投资逻辑最终也将回归到股市共通的本质与规律上。
至于这个“回归”需要多久,A股是否还会暂停IPO,并非本文所能解答。但为此而烦恼的企业,则不妨先来港股上市,为此而困扰的投资者,也不妨先来港股投资吧。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责任编辑:张海营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