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九霖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发展,将使得新加坡本身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如果有朝一日,以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完全取代新加坡的战略意义时,不管是GIC还是淡马锡,要面对的可能就不是投资亏损,而是破产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都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遗憾的是,人类却从来没有学会从已有的悲剧中汲取教训,而是不断重复一个又一个愚蠢的错误。早在古希腊时期,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就说过:“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千年之后的莎士比亚,也在名著《麦克白》中写道:“神要使一个人遭难,总是让他忘乎所以”。然而这样的悲剧却一再重复上演,这次的主角,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
作为瑞银集团的第一大股东,GIC于2017年5月开始,试图减持瑞银股票,出售规模达到16亿美元,减持后,GIC对瑞银集团的持股比例将从5.1%降至2.7%。参考过去十年有关GIC的媒体报道和新闻发布,这很可能是GIC首次主动公开一项蒙受亏损的投资。对于本次减持瑞银股票,GIC首席执行官林昭杰表示:“虽然瑞银的这笔投资亏损,但公司仍然决定减持股权,这是因为自投资瑞银以来,市场情况的基本面改变了,瑞银的战略和业务也出现变化。”
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消息,所有人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上,即GIC本次减持瑞银股票,到底亏损了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GIC显得讳莫如深,即使媒体刨根问底不停追问,GIC也只是表示,不方便披露个别投资交易的细节。
虽然GIC拒绝给出精确的数字,但这并不妨碍外界对其亏损做出初步估计。根据资料显示,GIC于2007年末宣布以110亿瑞士法郎(当时约140亿新元)投资瑞银,并于2010年转换成2亿3070万股,转换价相当于每股47.7瑞郎。在GIC宣布减持瑞银股票当天,瑞银股票的最后闭市价格16.61瑞郎,由此GIC这笔投资的亏损值便不难计算。根据路透社引述旗下刊物《国际金融评论》的报道,GIC在瑞银的投资面对超过40亿瑞郎(约40亿美元或56亿新元)的实现和未实现亏损。它指出,保守估算包括股权脱售所得款项、当初投资强制转换债券赚取的票息、持有股票获得的股息,以及在瑞银剩余的2.7%股权的价值。
事实上,在2007年做出投资瑞银时,GIC显然没有预料到十年后会以这样一种惨淡的方式黯然离场。回过头看,当时的GIC多少透露出一份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骄傲神色。
2007年底,金融危机的浪潮开始吞噬美国和西方世界,作为全球最大财富管理公司,瑞银集团因为次按危机,额外资产减值近100亿美元。为援救此次危机,瑞银着手引入GIC及中东投资者注资。关键时刻,GIC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向瑞银注资97.4亿美元(约759亿港元),并借此持有瑞银9%的股权。如此大手笔的杰作,也是GIC历来对单一公司最大笔投资。
对于此次投资,GIC时任副主席陈庆炎表示,“我们的投资组合是长期性的投资。我们投资瑞银是因为它有独特的长项。瑞银在全球财富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因此,我们很有信心这些投资会长期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回报。”
事后来看,当时市场可能仍然小觑了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力。尽管获得了GIC的输血注资,但瑞银的股价却依然没有止住下跌的趋势。令人意外的是,面对连年亏损和股价下跌,GIC却似乎失去了敏锐的嗅觉。
根据瑞银发布的2007年财报,全年瑞银亏损43.84亿瑞士法郎,但此时的GIC却逆势而动,继续增加在瑞银的股权占比,一度达到9.54%。整个2008年,瑞银集团亏损196.97亿瑞士法郎,是该银行历史上最大的全年亏损,但2008年 5月,瑞银按每20股配7股新股的方式配售,GIC全数认购,再度注入约7700万新元。
到了2009年,连GIC主席李光耀都已经意识到,由于太早进场注资瑞银,导致蒙受账面损失较高,但GIC时任副董事长陈庆炎却依旧坚定。他曾多次表示,仍然对瑞银的前景有信心,甚至在瑞士政府卖掉持有的瑞银9%的股权后,GIC依然表示,“作为瑞银的大股东,以长远来看,我们仍然对前景有信心。”到了2010年,面对已经达到5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执迷不悟的GIC还是没能意识到败局已定,时任首席投资官黄国松表示,可能需要比最初预期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回该笔投资,但对瑞银的长期前景“有信心”。
GIC的疯狂豪赌最终没能挽回败局。经历了十年的跌宕起伏,GIC最终还是无奈地选择低头,于是有了本文开篇提到的GIC减持瑞银股票的新闻。
目前已经有太多的文章,对GIC的投资亏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中的大多数观点也为笔者所认可。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文章大多还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并没有意识到GIC投资亏损背后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不止反映在GIC,也反映在另一个耳熟能详的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与GIC类似,近年来淡马锡的日子同样不好过。2016财年,淡马锡净值较上年减少240亿新元,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9.02%,相比上年的19%大幅下滑。
GIC和淡马锡目前的窘境,固然有市场的原因,但背后政治的因素同样不可忽略。可以说,正是因为近年来新加坡本身的政治政策出现误差,战略定位出现失误,才使得两家投资公司举步维艰。
换句话说,如果新加坡仍然延续自己作为中美,或者东方和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那么既可享受西方的资本优势,又能享受东方的市场优势,资本运作自然蒸蒸日上。但遗憾的是,新加坡选择了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这就必然使得他们无法染指“一带一路”战略所创造的巨量投资机遇。
不仅如此,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发展,将使得新加坡本身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如果有朝一日,以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完全取代新加坡的战略意义时,不管是GIC还是淡马锡,要面对的可能就不是投资亏损,而是破产了。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担任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副总。)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