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秦朔朋友圈 作者 秦朔
如果我们的整个增长更多回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的幸福体验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更关注绿色发展的问题,改善民生的问题,上学、就医的问题。如果不把民生的保障问题解决好,GDP增长再快,人民的幸福感也提不上去。
我们正处在人类有史以来生产能力最强、财富总量最高的时候,每年的全球产出都在净增长。可是人们的幸福快乐似乎并没有因之而增,甚至有弱化恶化之势。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经济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大大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9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最新报告指出,英国脱欧导致的经济、政治和制度的不确定性,使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上升,预计今年、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别为3.1%、3.4%。请看十年前的数字——2004年全球增长4.9%,2005年增长4.5%,2006年增长5.1%,2007年增长5%——增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
全球增长下台阶之后,就是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今天来看,“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就业危机-社会危机-国家危机-地缘政治危机”是一个次第展开的大脉络,全球始终没有摆脱阴霾。中国虽然是全球增长领头羊,也难逃大势影响,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增长率一路向下。顺带说一句,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和强势领导人的崛起,都是经济社会危机的副产品。
人们的幸福感弱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贫富分化会带来相对的“被剥夺感”。人们往往不满足于自己状况的绝对改善,而会和别人进行相对比较。比如,按照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的最新说法,现在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33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平方米以上。请对比一下,197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6.7和8.1,1988年是13和16.6,1998年是18.66和23.3,2008年是28.3和32.4。改善是惊人的,但人们还是不快乐,特别是发现谁谁早买、多买了房子,并因此多长出来几百上千万元的“财富”。
增速下降不快乐,贫富分化不快乐,这是我们的两个不快乐的根源。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换一个角度,针对“增速下行,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幸福快乐的下降”,给出一些观察与思考。关于贫富分化,我会另外写一篇文章。
有些GDP的下降,会让人更开心
10月24日我主持爱奇艺的“大头圆桌会”节目,见到了老朋友潘石屹,他们一家四口现在全都在波士顿读书。老潘和张欣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一个项目,两个孩子都在名校安多福。老潘说白天上课,下午学英语,晚上做作业,还要当接待站接待国内来的朋友,比做生意还累。
老潘在节目里说了好几次,人要好好锻炼身体,不要靠吃药、做手术维持健康。“科技在进步,比如很多手术是无痛的,做一次增加一次GDP,但是因为无痛你就愿意做吗?”他还说很多建设都是拆了建、建了拆,每一次都创造GDP,但毫无必要。
当晚我飞到北京,第二天见到正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培训班学习的一个老乡。他跟我分享了县委书记们的生活现状,其中一条就是几乎不在外边吃饭应酬,更不要说唱歌桑拿了。
类似这样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对污染严重企业的关停。以往存在的某些经济活动正在式微,这会导致GDP的下降,但会让人生活得更健康,环境也更好。
有些GDP很难统计,但创造了很大价值
我在“大头圆桌会”上还见到了摩拜单车(Mobike)的创始人王晓峰,他以前是uber上海的总经理,离职后创建了智能化的摩拜单车,满足城市里短途出行的需求。大量的出行其实都是3到5公里以内的,如果能够改骑自行车,方便,省地方,同时零碳。他们把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和自行车结合起来,创出了一个新模式。只要登陆App,就可以搜寻到停在最近的摩拜单车,按照半小时1块钱或者5毛钱的价格,扫码即走,随骑随停。
不少人质疑摩拜单车将来怎么盈利,王晓峰说,他相信只要能够真正解决社会的痛点和问题,一定会有商业模式。目前靠分时租赁的价格肯定挣不了钱,即使考虑到活用299元的保证金也很难挣钱(随时可退)。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如果像以前那样,将共享单车作为“政府工程”会怎么做?层层下令建停车位,采购单车,政府宣传为老百姓办实事,很浩大,GDP上去了,但后来就是不了了之。而摩拜单车是由风险投资来投,光一个智能锁就研究开发了半年,里面有很多knowhow,不用政府出一分钱,已经有上百万人次骑行,大家爱骑。
为百万人创造了出行方便这种价值的摩拜单车,你怎么计算它的GDP?
免费应用不创造GDP,但让生活更方便了
我们的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免费应用。一个公司的服务,越是能够被更多人免费使用,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就越高,从谷歌、脸谱到腾讯、阿里都是这样。
可是GDP是按照市场交易的价格来衡量的。一个杯子卖5块钱,2个杯子就创造了10元的GDP。免费不创造GDP。腾讯、阿里的年收入够大了,都已过了千亿,但按照收入规模,都进入不了中国50强(注:按照《财富》杂志2016年中国500强排行榜,腾讯排57位,阿里排62位)。
因为免费应用的普遍化,我们的生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方便了许多,而这个过程也在消解很多原来的中间环节,因此减少了这部分供给所带来的GDP。也就是说,那些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价值,没有计入GDP,GDP不因此而增长,而相对落后的供给方式的消失,反而使GDP减少了。实体经济时代设计的衡量经济价值的统计方式,今天充满了在判断上的无力感。
我在20多年前就写过关于“社会成本”(social cost)的文章,社会成本是指企按照业成本原则不会计入、但由社会来承担代价的那种成本,比如污染。今天,大量的免费应用几乎已经遍布于我们的社交、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我觉得这是一种“社会收益”(social benefit),而且非常民主化。不是人人都买得起书,能去图书馆,但移动互联时代让人人都有条件接入平坦的世界。这种社会利益的增加和对个人的赋能作用,传统的GDP计算方法怎么去衡量呢?
有些消费和投资投向境外了,但表明中国人活得更好了
GDP衡量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成果,GDP的D,Domestic,是国内、境内的意思。一旦国民出境投资和消费,这些活动的成果就会计入别的经济体的GDP,而不计入本国的GDP。
按照国家旅游局的公报,去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0%;出境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
按照商务部数据,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中国游客被称为“行走的钱包”,而随着海淘兴起,不“行走”现在也能当“钱包”。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达1168亿美元,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其中910亿美元在国外发生。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有52.37万人出国留学,同比增长13.9%,其中国家公派2.59万人,单位公派1.60万人,自费留学48.18万人。中国出国留学的自费比例高达92%。
再说说投资。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这些消费和投资都投到境外了,变成了境外的GDP,但恰恰说明中国人过得更好了,中国企业更有实力了。也许用不了多久,中国的GNP(国民生产总值)会超过GDP(国内生产总值)。
服务型经济中GDP会被漏算更多,但服务业会创造更多机会
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去年占GDP的比重达到50.5%,这是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过半。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有一些很不同的特点,第二产业以制造业和规模以上企业为主,容易统计,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多,中小微企业多,市场主体经常增减,服务方式非常多样化,在全世界的GDP统计中都是一个难题。
前两年,英国、意大利已经把一些特殊行业或特色行业(如红灯区里的交易)纳入GDP统计,因为你无法否认它们确实代表了一些经济活动。美国的GDP统计也做了调整,把政府、企业和非盈利机构的研发费用支出,以及有关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的支出,都作为固定投资进行统计。以前研发只被算作经营成本,比如苹果公司,它的终端产品的增加值被计入GDP,但研发支出没有算入。如果计入研发,以2007年为例,可使美国GDP增加2%左右。
中国的服务业在以前相对滞后,目前则快速增长,但由于GDP统计原则是计算当年的新增产值,而且要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所以很难涵盖广泛的家庭经济活动(比如保姆、园艺、家教等到家服务)、非正规经济活动(不仅是指特种行业,也包括大量无证经营的商业活动,点对点无须开具发票的服务)。这方面的活动当然一直都存在,但今天和昨天比无疑增加了很多,主要是人们越来越习惯服务外包。
越多的服务外包,就会创造越多的工作机会,有固定工时的,也有零工的,难以像以前计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那样简单和方便。
新经济是“个人本位时代”,这方面的GDP统计还很不到位
市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力量,非国有经济创造了新增就业的95%以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享众创、平台经济等等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主要是私企和个体工商户)。
个人走出“单位”,自主负责,就成了经济主体。这样一种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笼子式的统计思维是无法适应的。
都说中国经济差,可是看看飞机场的火爆程度,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那些搭乘飞机去谈生意、做项目的人,很多都是新的市场主体。我创业一年,已经飞出了东航、国航两张金卡。这都是新增的经济活动,但很可能都不在传统的、以法人单位为主要对象的GDP统计中。
2014年9月,我在《第一财经日报》写过一篇文章《用5年时间实现市场主体过亿》,那时中国的市场主体是6000多万。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10月17日的发言,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211.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平均每天新登记超过4万户。目前全国各类市场主体达到8371.6万户。两年前我的预测离实现之日真的不远了。
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占大头(户均人数2.8人),但新设企业也不少,今年前三季度新设企业为401万户(户均人数7.7人),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虽然每天歇业的也有四五千户,但每天净增1万户企业,这种活力放在全世界看仍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新增企业有相当比例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在这浩浩荡荡的个体经济洪流中,固然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基因工程等高大上的东西,也有开网约车的,美甲的,当网红的,做自媒体的,帮小公司做账的,当健身教练的,炒几道拿手家乡菜做外卖的,出租客栈的,在农村搞有机农业的,画卡通游戏的,帮宠物治病的。这些“零工经济”里的交易是弹性灵活的,同时和以前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他们能够和一些大平台合作,例如BAT、微博、美团、视音频网站,等等。个体和平台一起成就很多新的“合体组织”,比如几个人、十几二十个人的自媒体的收入利润可能超过办了N年有几百人的传统报纸。
传统的GDP采样与核算,很难覆盖这些更多是服务性行业的新型组织和零工个人。如果服务经济规模越来越大,那GDP核算的误差就会越大。
多说一句,正是由于“个体本位时代”的来临,如同万千细流奔涌,创造了更多渠道,所以虽然中国GDP增速不断下行,城镇失业率并没有提高。
存量资产的优化能创造很大价值,但提供的GDP未必很多
GDP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计算的是当年的新增价值,它不衡量流量变成存量后的效果。
我多次说过中国GDP产出的代价问题,按照今年7月发布的第65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国能源消费占全球的23%和全球净增长的34%,而中国GDP占全球的15%,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耗更多。就好比一辆车子,只算速度,不考虑油耗。
如果我们的整个增长更多回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的幸福体验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更关注绿色发展的问题,改善民生的问题,上学、就医的问题。如果不把民生的保障问题解决好,GDP增长再快,人民的幸福感也提不上去。
幸福快乐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专业的管理和内涵的优化。
10月份从23日到29日,我坐了5班飞机,全部晚点还有一次取消,情况最好的也迟了差不多两个小时。中国的机场之大之新世界无双,让旅客走路之多晚点之严重,也很突出。当年中国民航CAAC就被说成是China Airlines always cancelled(中国民航总是取消)。
每当晚点和取消航班,旅客和机场、航空公司交涉的时候,我就在想,当然有不可抗力,但为什么预案、沟通这么差,服务这么不专业?
27号晚CA1857取消,改为第二天7点半飞,航班也改成CA185s,s是英文字母。第二天,我在国航柜台更换登机牌,到安检口却通不过,说我是国际航班,不能走。折腾两次,那边行这边不行,最后要国航柜员离席过来看,发现安检柜员输入的是185,不知道输入s。
消费者和用户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方的专业主义的问题。我很担心各行各业在花大力气抓政治政风的时候,忽视从专业角度去点点滴滴提高服务质量。这样下去,各种隐忧会非常多。中国应该大力倡导“专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中国的GDP是世界第二,年年增速也远超发达经济体,但是GDP转化为社会存量资产和财富之后,能不能运营好,有效率,满足顾客体验,这是很大的问题。一场大雨就让一个城市露原形,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存量的优化是要花心思、耐心、点点滴滴去努力的,但是不像盖个新玩意那么能创造GDP和政绩。
在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这么大、增量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对增速下行那么在意,反而要认真想一个问题:这么大的GDP,这么高的增速,为什么人民的幸福感、安定感还是不够?
最后,让我简单总结一下最近的这些观察和思考:
1、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出现很多新现象、新特征。符合人本主义方向的、而不是大兴土木的市场经济在兴起,科技人本主义、网络人本主义在兴起,这都需要有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
2、传统的GDP考核和评价有很大局限性。它不能刻画中国新变化的正面意义,而强化了所谓“下行”的压力,由此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刺激,比如房地产。这种刺激对GDP有些拉动作用,但资产泡沫化、财富分化恰恰使得人们的幸福感更差。
3、如果整个经济是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方向的,是使人们生活得更方便、更健康、更积极、更创新、环境更友好的,我们大可不必对中国经济那么担心。很多“下行”是统计滞后和不完善的问题。旧经济的下行,本身就是改革希望达到的方向。如果不是贯彻以人为本,而是搞硬刺激,统计数据再好,也是在给未来种下苦果。重要的不是产业政策问题,是人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福祉感的问题。
4、为什么一定要控制资产泡沫?因为它不是真正的新东西、好东西,而是表面浮华、实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心理焦虑、不平衡、被剥夺、无希望等等感受的“定时炸弹”。
中国经济有很多问题,但是,从一个不间断的观察者、提问者的角度,我看到的主流是,中国人创造和享受的正向价值在不断提高。旧经济在消解,这部分被记录在GDP下行中;新经济在崛起,并增加人的福祉,这部分没有被充分核算。旧思维让我们增加了本不应有的焦虑,并恶化了对经济和消费的预期,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这就是我的主要判断。
问题需要正视,但也需要客观冷静地审视,并从时代的进步中汲取力量和信心。
(本文作者介绍:秦朔朋友圈Chin@Moments新媒体平台、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