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为何速度那么慢?

2016年07月13日14:44    作者:蔡昉  (0)+1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蔡昉

  改革速度慢主要因为红利未确定,并不是每个人都真信改革能带来红利,改革红利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改革成本的分担和红利的分享还没有界定清楚。因此产生了改革的激励不相容问题,造成改革难以推进。

供给侧改革速度为何那么慢?供给侧改革为何速度那么慢?

  认识减速:这次不一样

  现在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就是增长减速,其他问题都是衍生出来的。所以应该首先分析经济减速是如何形成的。最近国际和国内都有很多讨论。

  国际上各种声音都有,有些人认为中国是周期性的减速,但大部分还是从长期趋势角度来分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以下几个。

  萨默斯认为经济增速不可能长期持续超常,终究要回到均等水平,就是世界平均增长速度(3%)。他们预测从2013年到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是5%,从2023年到2033年平均是3%,回到均衡。他们没有给出理由,只是说有这样的规律。

  巴罗认为如果具备了若干条件,落后国家增长的速度会更快一些,最终会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趋同。但是从长期来看,趋同后的增长速度不会超过3%。中国过去大大超过这个速度了,最后也要回到这个速度上来。因此他对中国经济的增速预测也是3%。这个预测已经被证明是错的。上述两个研究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说尽管都在讲中国,但是都没讲中国的任何故事。

  艾肯格林把所有能够找到数据的国家放在一起,发现了一些减速的规律。他们认为在中国目前收入水平上,任何国家都要减速,减速的幅度可以超过一半。他们在探讨减速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国别的因素,就是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的因素。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都很细腻,也发现了一些规律,但是都具有“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缺陷,讲的更多的还是森林,而中国是一棵不同寻常的大树,所以其结论对中国来说都不太适用。

  国内也有很多研究,北大林毅夫教授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而且在方法论上是最有道理的。他主张中国的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造成的。在他看来,中国目前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20%,这个阶段相当于日本的1951年,新加坡的1967年,台湾的1975年和韩国的1977年。在那之后这四个经济体都经历过20年的高速增长,所以他得出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8%的结论。这个方法是对的,但是用人均GDP来判断发展阶段可能忽略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未富先老。虽然中国人均GDP比较低,但是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了很多其他国家。

  2010年,中国从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达到峰值。这个现象发生在日本的时候不是1951年,而是1990年到1995年期间;韩国是2010年到2015年期间,比中国还晚一点;新加坡是2015年到2020年期间。如果按人口转变阶段来看,中国的发展阶段已经大大的不一样了。

  抚养比是人口红利的指标。日本的人口抚养比在1970年就基本降到底部,但没有马上上升,而是稳定了20年,从1990年代才开始上升。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大体上也是2010年左右降到最低点,新加坡和韩国跟我们都不多。这同样证明了中国是在非常低的人均GDP水平上就开始丧失了人口红利。

  从这些角度看,中国可能没有20年8%的增长速度了。优良的人口年龄结构能够导致生产要素供给更好,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本充足,劳动力的转移还能使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储蓄率和资本回报率。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所有的因素都会变化。

  我们预测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变化。2010年潜在增长率大体是10%,从那开始就迅速降到了“十二五”时期的7.6%,从“十三五”开始进入6.2%的阶段。把实际增长率减去潜在增长率,可以得出增长率缺口。如果这个缺口是负数,说明没有把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在负的经济增长缺口的时候,需求侧的宽松才能导致经济增长。

  如果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是10%,而现在的增长速度是6%到7%,会得出负的增长率缺口,就会认为增长率缺口是源于周期性、需求侧的因素,就会期待政策刺激和V字型的反转。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下来了。经济减速是因为潜在增长率下降,而不是因为需求不足。

  刺激不起的潜在增长率

  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是劳动力的短缺导致工资上涨。与任何商品一样,数量出现短缺,价格就上涨。在一定时间内,工资的上涨可以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去弥补,但是如果劳动力短缺过于严重,工资上涨得过快,劳动生产率跟不上,就会导致单位劳动成本的提高。

  第二个问题是新成长劳动力和人力资本逐渐下降。新成长劳动力包括毕业未升学和辍学的,是每年能够真正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人。这部分人代表着人力资本的增量。从2014年到2020年,这个指标的增长率是负1.3%。

  第三个问题是大量的资本替代劳动,导致资本劳动比的上升,结果是资本回报率下降。

  第四个问题是资源重配效率空间缩小,传统模式的城镇化即将减速。过去经济增长既靠生产要素的积累,也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在中国,接近一半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自于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这种情况很可能也会越来越弱,甚至会逆转。真正的农民工增量就是16岁到19岁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口在2014年达到峰值,从去年开始减少。农民工的增长速度一定会大幅度的减慢,甚至近于零。这意味着急风暴雨式的劳动力转移实现的资源重新配置也即将结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也会大幅度的减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

  很多人对于供给侧改革进度不满意,这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并不是每个人都真信改革能带来红利。改革红利看不见、摸不着,至少不敢说哪一项改革对应着哪部分红利。实行需求侧的刺激,可以计算财政开支增加多少或者银行发放多少货币对应着GDP增速提高多少百分点。但是供给侧改革做不到这么确定。

  第二,改革要靠全社会努力。改革成本可以确定由谁来承担,但改革红利不是由某一个城市排他性获得的,而是造福经济整体。由于改革成本的分担和红利的分享还没有界定清楚,因此产生了改革的激励不相容问题,造成改革难以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劳动参与率、生育率、人力资本、企业成本、全要素生产率,以达到提高潜在增长率。提高劳动参与率主要指的不是延长退休年龄,而是让农民工继续转移,在城市待下去。提高生育率、推动教育和培训有利于未来的增长。更重要、更长期的增长潜力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

  但是用不同的方法推进改革的节奏不一样,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根据权威人士的说法,就算不刺激,经济也跌不到哪儿去,到2050年中国经济增速才会降到世界平均值,在这之前还是高于世界平均值的。但是不能因此不改革。通过改革,经济增速就可以更高,到2050年还在世界平均值以上。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谢长杉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