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人听闻的中国版QE

2015年03月12日 07:25  作者:沈建光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沈建光

  在年初对地方政府债务严格甄别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此次将存量债务中属于政府直接债务的部分,从短期、高息中解脱出来,变成长期、低成本的政府直接债务,有利于让债务的期限结构、成本与地方政府项目更加匹配合理。【今日相关专栏:地方债务置换计划是中国式QE吗?

耸人听闻的中国版QE耸人听闻的中国版QE

  一则中国政府实施10万亿存量债务置换,即将出台中国版QE的消息扰动资本市场。在笔者看来,此则消息难以自圆其说,也有耸人听闻的意味。

  实际上,但凡对中国财税改革整体框架与步骤有所了解的投资者,就不难发现,早在去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即43号文中,决策层便已对如何处理存量债务有过明确部署,即地方政府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必要时甚至可以处置政府资产以偿还债务。此次财政部周末确认已下发1万亿人民币额度供地方政府用债券置换存量高成本债务,并非紧急决定,也非全新内容,只是落实早前处理存量债务的要求之举。

  进一步,谈及中国版QE,由央行[微博]直接购买地方政府债务的传言在笔者看来,则更加不切实际。其实,与西方国家退出QE明显不同,如美国财政问题一直是两党的兵家必争之地,欧元区内部并非财政同盟多年来深陷债务危机困扰,日本深陷债务过高困扰。这些国家的财政债务都在GDP的100%左右或更高。相比之下,中国国债占GDP只有20%,加上地方债也不超过60%,中国财政空间仍然很大。

  中国明显的问题在于结构性矛盾。比如,不难发现以下奇怪现象,即当前中央财政国债存量较低,截至2014年余额仅为9.6万亿,占GDP比重仅为15%,且同期的国债收益率仅有3.5%左右。可以说,国债存量少、利率低。而与此相对,早前地方政府发行的城投债收益率则高达5%-6.5%,通过影子银行融资成本则达到10%甚至更高。同样是承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成本却大相径庭,恰恰反映了我们制度性的扭曲,关后门开前门是积极应对的改革举措。

  笔者曾提出过建议,中国财政空间充足,未来考虑通过发行特别国债以取代地方平台发债也是可行方式之一。

  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紧急危机出现,且财政空间较大,由央行出手QE的判断确为不实之词。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央行出手可以在外汇占款放缓的同时,实现基础货币直接投放。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想法更是对中央银行缺乏了解的表现,其实保持央行独立性全球几乎所有央行的共识,且中国的中央银行法也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退一步而言,若要实现投放基础货币的目的,降准也明显更加符合情理。

  实际上,考虑到此次购买置换债务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正如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回应传闻时强调的,这是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契约行为,在此框架下,笔者认为,央行只需根据流动性监测,适时做好货币政策储备如降息、降准应变即可。

  总而言之,在年初对地方政府债务严格甄别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此次将存量债务中属于政府直接债务的部分,从短期、高息中解脱出来,变成长期、低成本的政府直接债务,有利于让债务的期限结构、成本与地方政府项目更加匹配合理,既是财税改革的进一步升级,也是防止改革对短期经济造成波动的必要措施,是个利好。

  而从长远来看,避免一刀切的处理方法仍是化解矛盾需要把握的思路,与此同时,加快全口径预算管理、信息透明,促进地方政府债务评级等措施仍然是“开前门、堵后门”之际,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与努力方向。

  (本文作者介绍: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沈建光存量债务政府QE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侃股:中国版QE仍有戏 大盘有望旗形突破 谁是明星吸毒的幕后黑手 不能因为行情转暖而缓推T+0 改革要打破国有银行不破产的神话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大关键数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那些沉默不语的投资大师 李克强给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指出路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