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董希淼
针对内部人才培养的内向型企业大学通常存在于企业大学设立的初期,随着企业大学的发展,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企业大学可以考虑成为服务于外部企业的外向型企业大学,帮助客户筛选和培养人才,形成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好互动。
近三十年来,中国金融业的迅速崛起,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不少金融机构逐渐从“引进国外金融人才”,转向“培养国内金融人才”。而纵观全球,金融机构培养人才的模式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主要形成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金融机构人才培训部门主导培训。在培训实施管理架构方面,将培训部门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与该机构的其他业务部门合作,根据金融机构在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业务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国外的不少银行金融机构大多运用这样的模式充实自身的人才储备库。例如,花旗银行在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的同时,也设立了培训中心,以实现业务与人才输送的同步;瑞士银行通过成立学习与发展中心,以开展全球的员工培养计划,按照该机构业务部门对员工能力的需求,设计和开发相应的学习方案,交由业务部门实施。
第二种模式是金融机构与外部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相较于第一种企业内部的培训机制,与外部机构联合组建学院的方式,不仅是出于金融机构对自身人才输送的考虑,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关注。通常,组建这样的学院是金融机构与合作的教育机构立足于打造将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商学院。例如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堪称是中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主流金融机构强强携手的经典案例。知名教育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为政府部门或企业培养金融人才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而金融机构的参与使该学院培养出的人才更具实际工作能力,更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三种模式是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企业大学(商学院)。金融机构独自发起设立企业大学的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战应用、商学研修,甚至学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相整合。此类模式的企业大学不仅基于对金融机构选拔、培训和孵化高级金融人才,也重视对该金融机构的企业客户培训、输送潜在的优秀员工,为该金融机构的企业客户设计并实施员工培训的解决方案。例如,由招商银行发起成立的招银大学,其现在发展的态势已经完全有别于单纯的银行内部培训部门的定位,成为一家兼具内部教育培训、外部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研究、银行发展基础研究、工商管理教学和研究等功能的金融企业商学院。
就当前国内金融机构而言,人才培养的职能大多由各自机构中的培训部门来承担并实施,真正意义上已经成立并积极推进的金融企业大学屈指可数,农业银行的农银大学,招商银行的招银大学,浙商银行的浙银大学等已经设立的金融企业大学也正在围绕各自的定位,结合自身企业的需求,逐步在探索中前行。
2016年,由金融科技(Fintech)引发的变革,对金融企业在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交易结算等领域整合能力的需求不断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要求日益提升。如何为这类金融企业输送关键岗位人才,及时充实金融科技的人才队伍,是当前金融企业大学区别的其他培训机构,进而帮助金融企业获取先发优势的根本所在。
因此,无论是银行的还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设立企业大学或者培训机构,应当区别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有必要超脱于现有的内设培训部门。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三有”:
首先,做“有特色”的企业大学。在“互联网+”浪潮涌动与金融脱媒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跨界参与金融已经屡见不鲜,人员队伍、技术开发、业务创新、产品设计等需求应运而生。对于企业内部来讲,设立企业大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企业在人力、智力、知识等方面的需求给予资源,提供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企业的整体发展。
其次,做“有预见”的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对人才的塑造和加工,对知识的管理和补充,应走在企业业务发展的前面,引领这个企业,甚至带动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百度金融来讲,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流量,这在当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中具有领先地位。但如果要跨界发展金融,势必需要整合金融业务以及身份识别、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量化投资、金融云等一系列技术。
再有,做“有格局”的企业大学。针对内部人才培养的内向型企业大学通常存在于企业大学设立的初期,随着企业大学的发展,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企业大学可以考虑成为服务于外部企业的外向型企业大学,帮助客户筛选和培养人才,形成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好互动。如何留住客户、拥有忠诚的客户,不仅在于单个产品产生对客户的吸引,更需要“一站式”的服务以优化客户体验。充分发挥企业大学的职能,满足客户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无妨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在提供核心金融产品和服务时的一项增值服务。
在金融科技的风口上,不少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进军金融科技,既要尊重金融的逻辑,也要学习科技的规律。而金融企业或互联网公司办企业大学,正为金融与科技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渗透的平台。因此,这更像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一场新实验。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近著《有趣的金融》。)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