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曾军
“大数据征信”在根子上就是错的,它其实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钱是一种商品,价格就是利率。如果“大数据征信”体系能够计算出,卖一种商品给一个人的最优数量、价格,计划经济体系就不会崩溃了。
编者按:新浪财经年度巨献《理财评测室》第二季——“中国P2P企业评测”已正式启动,首轮入围企业评测报告及排名本月将新鲜奉上。P2P行业如何评测?理财评测室的小伙伴们正就测评标准讨论得不可开交。P2P公司的CEO们也坐不住了,纷纷挽起袖子献计献策,争相表示“评测应该这么搞!”他们说的对不对?到底应该怎么搞?欢迎各界贤达猛戳money@staff.sina.com.cn,各抒己见。
推荐阅读:
1月4日,李克强见证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首笔放贷:货车司机徐军足不出户,就获得了贷款。据报道,微众银行通过“社交媒体”等“大数据分析”,软件将他的信用评定为83分,授信3.5万元。
货车司机、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信用……相信内行看到这里,都会喷饭。
征信是P2P的起点和难点。目前,主流的征信模式是“大数据”,各家平台竭尽所能,采集个人尽可能多的数据,升级算法,以求准确授信、安全放贷——可这是条死路。
每个人都有“信用值”,通俗讲就是,贷款金额低于它,就是安全的。但是,太低了也没有意义。平台对每个人授信1元,是安全,但是也限制了贷款金额、利差、利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出尽可能高的授信额度,这才是好的征信体系。遗憾的是,“大数据征信”做不到。
以我个人为例。
一家大数据征信平台采集了我的微信、微博数据,给我授信6000元。这简直开玩笑:我大学刚毕业,招商银行(41.400, -0.45, -1.08%)信用卡额度就是7000元;我有5千微博粉丝,颇有贤达之士;我的微信好友约1千人,其中5百位左右是银行行长、客户经理;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也算小有影响力,可是就值6000元。
我是京东商城[微博]的钻石用户,过去一年消费约6万元,大到iPhone 6,小到鞋拔子。最了解我消费数据的,无疑是京东了,可是“京东白条”给我多少授信额度呢?1万元。即使我全用上,京东也赚不了多少利息。
我的工资卡是招商银行的,招行最了解我的收入数据,每一笔工资、补贴、奖金。它也了解我的支出数据,虽然只知道金额,不知道用途。招行信用卡中心对我授信10万元,远远超过其他银行。不过,这离我的“信用值”还远着呢!
我的老东家是一家优秀的P2P平台。为了创业,我申请贷款20万元。只需要和主管打个电话,次日就能签约、放款。无需填写那么多表格、提交那么多数据,贷款金额还可以更多。我在公司工作多年,上上下下了解我的能力、人品,这比“大数据征信”靠谱多了。
我的“信用值”到底是多少呢?100万元左右,从熟人圈我最多能借到这么多钱。信用是一项事业,我经营多年,人们会通过很多细节判断我的信用,这些鲜活的信息几乎不可能被纳入“大数据征信”体系:我给妹妹的孩子送多少红包、给奶奶寄多少生活费,有没有不良嗜好,在家族、学校、公司、网上口碑如何。
即使我如实提供所有数据,包括借记卡、信用卡流水,京东、淘宝消费明细,移动、联通、携程、水电气网账单,微信、微博记录,征信机构也不敢对我授信100万元,除非它派人深入我的熟人圈,长期考察我的信用状况,这费时又费力,成本奇高,而且这人可能被蒙蔽、被收买。
“大数据征信”在根子上就是错的,它其实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钱是一种商品,价格就是利率。如果“大数据征信”体系能够计算出,卖一种商品给一个人的最优数量、价格,计划经济体系就不会崩溃了。即使有了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高高在上的机构仍然处理不了丰富多彩、真假难辨的信息。这不是技术能够解决的,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费。
(本文作者介绍:社交金融创业公司CEO,北京大学医学学士、经济学学士。 )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