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股市成败在于基础制度建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18:24 新浪财经 | |||||||||
曹中铭 时间如果回到一年半以前,股权分置被认为是中国股市的“万恶之源”。四年的大熊市、上市公司的违规质押担保和恶意“圈钱”、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弊端均被认为由此而起。能否稳妥地解决股权分置将事关中国股市成败的观点一度盛行。股改之后,市场对股权分置的认识有所加深,如果现在还是把股权分置看作是中国股市的“万恶之源
关于中国股市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市场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要实施严刑峻法,有的认为是体制上的原因,也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日前看到一篇李彰喆先生题为《中国股市的成败关键究竟在哪里?》的文章,李先生在文中认为:“股市病因的关键在于上市公司质量太差。”“中国股市成功不在于雕虫小技,成功在于上市公司。”可以说,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已在市场中形成了共识。但如果认为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乃中国股市成败的关键,笔者以为还是值得商榷的。 不错,“降低印花税、实行浮动佣金制、新股市值配售、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扩大QFII额度……等等”“雕虫小技”无助于解决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石,其质量的高低,与中国股市能否健康发展、与中国股市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但是笔者以为,就象建高楼大厦前要打好基础一样,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这个“地基”,上市公司的质量不可能得到整体上的提高,无论多高的证券大厦都会轰然倒塌。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只是中国股市基础性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股市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而是在于有健全完善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试想,没有基础性制度建设作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能得到提高吗? 中国股市是在“坚决地试”的氛围下“试”出来的,然后才有今天的规模。在它诞生的时候,是“一穷二白”的局面。而随着股市的逐渐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才慢慢地建立起来。虽然刚刚步入十六岁的花季,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也不可谓不多,但在目前的体制架构下,要想达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及切实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目的,无异于是痴人说梦。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状况,去年才会被监管层定格为“制度建设年”。去年初,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在多种场合表示,要以“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为主线”在创新中求发展。其后所进行的股改(包括为股改制订的相关游戏规则),严格地说也属于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股市的“劣根性”在于制度建设的缺失和缺位,并导致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护,光喊口号的形式主义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落实到位。股市本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场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条件。而事实说明,这样的事件却如同家常便饭。如恶意“圈钱”作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强夺豪取的伎俩之一,在实行询价制以前,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将面值为一元的股票以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价格“卖”给流通股股东。尽管询价制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一机制下,新股的发行价格肯定逐渐趋于合理,类似闽东电力88.69倍发行市盈率的故事不可能再重演。 即使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来说,也与相关的制度建设是分不开的,是要由制度建设来作保证的。从《证券法》、《公司法》的修改和完善,到具体实施细则的操作到位;从发行监管条款的出台,到最终的落实,环环相扣中不能出现漏洞。上市前,证监会发审委要把好审核关;上市后,监管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如果有违规行为,则应施以严厉的惩罚。只有这样的“一条龙”服务,才能达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目的。而这一切,只有在完善的制度建设条件下才能做得到。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82628888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