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股市估值陷入严重混乱 众机构判断反差巨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 15:0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 孙健芳 北京报道 有的人走了,截至2005年11月30日,证券市场中“空账户”已占到六成以上; 有的人来了,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QFII为代表的机构资金正陆续流入A股市场。
2005年的中国股市,依然延续着与中国宏观经济背离的局面。即使相当多的国际投资机构看好2006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但他们依然没有对中国的市场投资做出明确的判断。 走过2005年,一切就会好起来吗? “2006是一个投资好年度,尽管充斥诸多不确定因素。”市场各方的回答不谋而合。 最后的逃离 去年岁末数据显示,资金似乎正在撤离,投资者已持续3个月外流。2005年11月,深市持股市值在100至500万元的账户数减少1252户,环比减幅高达8.61%;沪市持股市值在10至100万元的账户减少了71139户,环比减幅亦达8.69%。据了解,国内10至100万元资金账户组通常以个人(中大户)投资者为主。 “10至100万元的资金账户组数量减少,有可能是持股市值因股价的下挫而缩水。不过,如此大幅度下降,却很难用市值下跌这个单一原因去解释。”一些市场人士分析说。 而且,截至2005年11月30日,沪深两市A股账户数量共有7021.787万户,其中持有证券余额为零的账户数为4471.1866万户,占比高达63.68%。 “因为很多人认为股票不好做了。”美联融通投资顾问公司证券投资总监顾灿奇有些悲观,“这是一个没有回报的市场。” 但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却认为,“这只是11月份的数据,不够充分与完整,既然用的是短期数据,那么效果与预测也是短期的,并不能以此作为投资判断依据。”不过,他也承认市场投资者还是观望居多。 不仅如此,在2005年,部分机构也已经撤离出了证券市场。 国内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股市却长期与国内经济相背离。现在,虽然诸多国际投资机构均看好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更有四家国际投行前不久纷纷调高对中国2006年GDP的预测,然而这些国际分析师并没有对中国市场投资做出明确说明。 “国际知名大机构之所以很少对具体证券市场进行预测,是由于市场极为复杂易变,很难预测。”顾灿奇解释说。 “其实,如果你从2005年年初国际投行的预测来对比看看,他们基本上80%是说错的。”国内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 在国内部分机构眼里,2005年股市陷入了混沌状态,宏观层面既有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微观层面又有股权分置改革渐近中盘,市场出现了极为反常的现象。 这些反常的现象还表现在:一些创新产品如权证上市就引起了投机资金的疯狂炒作;市场分红指标失灵;作为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两类机构,内资基金与外资QFII,在趋势判断上和具体投资行为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这些都说明A股市场的估值判断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各类投资者由于投资理念、资金状况等的差异,对市场的判断大相径庭。”一位中信证券研究部人士称。 正是因为宏观预期和估值标准的差异,2005年证券市场一直在1100点左右盘桓。 由此,2005年的中国股市与其他新兴市场看起来格格不入。资料显示,以美元计,2005年俄罗斯股市上涨了80%,巴西和墨西哥股市的涨幅分别为46.6%和44.2%,韩国和土耳其涨幅均将近52%,印度股市上涨36%,而中国深沪两市今年均告跌。 谁在接盘? 实际上,在国内小投资者退出市场的时候,市场资金量并没有因此减少很多,那么是谁充当了接盘手?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1月30日,券商、社保基金、QFII、证券投资基金持有沪深两市A股市值分别为207.28亿元(占比1.9%)、194.07亿元(占比1.8%)、179.71亿元(占比1.6%)和1616.47亿元(14.8%),换言之,QFII、全国社保基金持有的A股市值与券商基本相当。 而上证50ETF连续4周净申购的数据与现象也表明,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为代表的机构资金正陆续流入A股市场。 同属机构的基金又在做什么? 他们在短线操作! 在2005年下半年,基金几度抛售了蓝筹股。之后,基金开始去追逐题材和概念股,包括中小盘股、股改概念股、消费类股以及与“十一五”相关的股票。 现在,基金又开始买回部分蓝筹股了,“其实中集集团投资价值与1个月前相比,差距不会很大。”长盛基金公司投资总监陈礼华表示,这种操作行为有些非理性。 短线操作并没有给基金带来好运气,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为-2.07%。 “其实我们还是缺资金。”一位基金经理坦言。2005年前11个月开放式股票基金平均募集份额只有9.8亿份,远逊于2001年的39.1亿份、2002年的29亿份、2003年的14.7亿份和2004年的33.7亿份。 “由于基金入市资金量有限,老的基金产品在赎回,新产品又处于建仓期,虽说倡导长线投资,但苦于巨大的赎回压力,使之无法长期持股。”有基金经理抱怨说,“所以我们虽然看好2006投资年,但处于两难境地。” 所以业内人士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具备话语权的仍然是QFII。 “而且,持A股总量不到20个亿的社保基金走势强劲。社保资金是一支潜在的力量,话语权将会越来越大,空间也大。” 新的投资 “2006年仍是个好年份,”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博士说,“但由于经济放缓,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的企业效益也会相应受到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上市公司。” “当经济增速减缓之时,企业盈利增长也会逐步降低,而成长型股票的增长优势会在这个时期显现出来,我们判断国际上的投资主题转换也可能会在中国市场发生。”中信证券研究部人士分析。 虽然经济在放缓,但不少基金经理认为2006年股票市场将会走牛,一项调查显示,逾七成机构看多2006年。 “目前在国内基金投资过程中, 宏观经济一般占到30%因素,”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我们主要还是看个股,即便我们在周期性波动的行业里面投资一个增长性的公司,它也能与宏观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长期增长趋势。” 基金经理们的看法是,尽管普遍预测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有所回落,但基于虚拟与实体经济的不同,实体回报下降并非意味着虚拟经济也下滑;相反更多的社会剩余资本将越来越多,并寻找出口,而已排除估值与制度缺陷等两个影响因素之后的市场势必会吸引这些社会资本或游资。 他们还表示,2005年市场估值已经见底了,2006年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将会出现一个“熊”转“牛”的过程,特别是股改后,游戏规则建立起来,市场投资空间很大。 基于上述分析,基金经理认为2006年不可忽视的投资机会有:并购概念及资产重估概念。大成基金在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证券市场上有相当数量的股票被大幅低估且融资功能长期丧失,资本并购或私有化的动力大大增加。 其次,他们还关注大消费和服务业;除此之外,基金经理更加关注金融制度创新带来的机会,像金融衍生产品带来的套利机会,如ETF基金、权证产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