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警察不要老卖水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11:26 证券时报 | |||||||||
刘锐 又有一批伪劣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曝光。国家审计署前天发布今年第4号审计结果公告称,2004年5月至9月,审计署组织对16家持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了检查,重点延伸检查了30家上市公司。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30家上市公司就有19份审计报告失实,16家会计事务所其中有14家没有尽到应有的审计职责,家数之多,比例之高,确实令人咋舌。这其中还不乏业界的一些大牌,如德勤华永、信永中和。前者属国际“四大”之一,后者位居本土前三甲之列。 在审计署的这份报告中,点明了二大类问题:一类属审了半天但终未查出问题的,一类属已经审出问题,但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的。乍看第一类问题,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上市公司在被审计过程中不配合甚至蓄意隐瞒,导致会计师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执业,查不出似乎有其客观因素。但从报告中披露的具体“案情”来看,有的却并非如此。比如山西某上市公司所属发电厂以“能源基金”名义,将一笔电力建设基金全额上缴给该公司后,上市公司直接将此笔资金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造成多计当年生产成本近4000万元。这笔本应作为“产品销售收入”核算的巨额款项,却被挂在了截然相反的生产成本科目下。如此简单明了的科目,财政部对此类业务核算早已规定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争议,作为专业人员的审计师又岂能看不出来? 至于第二类问题,会计师已经查出却并未指明则更说不过去。也就是说,会计师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水准,查出了这些上市公司财报中的某些“猫腻”,但就是不说,这又与包庇何异?探究这不说背后的小九九,原因其实就是“不能说”。因为不能说,所以才不指明。为什么不能说?无外乎利益两字在作怪。不说,只要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不自捅漏子,就可以继续“精诚合作”,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说了,真相大白,不仅上市公司的如意算盘要落空,而且高管又是遭遣责又要被罚款,将搞得灰头灰脸。上市公司一发怒,炒掉会计所鱿鱼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在如今相关规则软约束的情况下,谁又会干这自砸饭碗的“傻事”? 前总理朱镕基曾经破例,先后为新成立的三个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同一个校训:“不做假账”,寄望我国的会计业界谨守职业道德。没想到的是,朱镕基的题词反而每每成为谶语。在国家审计署此次公布的上市公司会计质量抽检中,上述一些会计事务所及其执业人员要么对一些明摆着的问题查不出来;要么知而不言,为虎作伥。这又与它们亲自操刀造假有什么两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