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瑞银重组北京证券 外资机构加入券商洗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 16:41 证券时报

  刘锐

  在证券业全行业处于艰难竭蹶之际,又一家国际大投行向国内某大型券商伸出了“橄榄枝”。据报道,国际投行“大鳄”瑞银集团重组北京证券的方案最近已获国务院审批通过,目前已进入重组过程中的“收官”阶段。如不出意外,瑞银将成为中国首个通过直接收购而获得国内证券综合业务牌照的外资公司,标志着外资入主中国证券公司的限制再次被打
破。

  之前,高盛高华等其它四家合资证券公司已开业,美林华安“联姻”心迹已明。国际投行们进军国内证券市场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快,而且越来越大。

  纵观国际投行们进军国内

证券市场一系列的举动和步骤,从最初的设个办事处作壁上观,到参股组建合资类券商,再到通过巧妙的股权设计以达到曲线控股的目的,及至最近的直接操刀重组收购,其急欲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的心情已是路人皆知。

  与QFII在

股票二级市场的“人弃我取”风格类似,国内券业低潮同样给了海外投行们“入货”的时机和理由。正如业内人士曾经感叹的那样,“现在中国最贵的是石油和煤,最便宜的是金融股权”。此话套在券商头上一点都不假 。曾几何时,券商的牌照就像金字一样闪闪发亮,一证难求让虎视眈眈的外籍投行军团干着急。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随着股市这几年的惨绿,券商这块金字招牌转眼就变成了发霉的铁牌,家底尚未啃光的知名券商勉强还“嫁”得出去;一般的券商就是求着别人收购,也难以找到新东家。

  从国际投行参与国内券商的路径来看,简单参股一下还好说,手续相对简单,成本相对便宜。如果想“一举拿下”,则程序复杂得多,成本相对也不菲。无论是高盛曲线入主高华,抑或是最近的瑞银重组北京证券,都说明了这一点。为了达到间接控制高盛高华的目的,高盛是一手包办,对股权巧妙布局,出钱又出人;而为了将北京证券收入囊中,此次瑞银集团据说是出资17亿元,资产和窟窿一齐收;收购价格折算为每股5.7元,总计14亿元溢价。

  资本“无利不起早”。美林、高盛、瑞银等“大鳄”之所以心甘情愿用巨额“彩礼”迎娶国内券商,无一不是为了套住以后更大的“狼”。以瑞银为例,它似乎特别喜欢饮“头啖汤”。国内第一家获批QFII、国内首家在基金管理公司中外资持股达到49%、现在又即将首个通过直接收购而获得综合类券商牌照。处处抢先背后的逻辑是,国内资本市场巨大的诱惑力足以让它们不惜血本,而目前国内大券商“虎落平阳被犬欺”的窘状又给了它们吸纳的机会。无独有偶,已参股国内6家

商业银行的国际金融公司,最近也宣布在短时间内将不会再投资国内的银行业,未来的投资重点将转向证券、基金等非银业务领域。

  随着海外投行的咄咄逼近,中国证券行业的重组版图将被三个资本体系所主导,它们是以中信证券等创新类试点为代表的“御林军”系,以汇金和建银为代表的“银行系”,还有以高盛、美林为代表的“外资”系。他们的纵横捭阖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中国证券业的演变。这三个派系各有特点:“御林军”系有管理层强力支持,“外籍军团”兵强马壮,唯独“银行系”变数较大。作为准国家信用机构,汇金、建银现在的角色更像是建设者,它们的介入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为了重组改造这个行业,完成阶段性使命后最终将会退出。如此一来,“御林军”和“外资军团”之间的角逐,将很可能成为左右国内券业大局的两股重要力量。虎狼之争,谁胜谁负都已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阶段后,证券行业新的格局将形成。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