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黄湘源:股票市值考核是个伪利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02:38 每日经济新闻

  有人说,“市值引入国资考核体系,对证券市场是一大利好。”此言大谬不然。

  诚然,用保值增值的眼光看,如果在股权分置状态下,国有控股大股东的目标取向是净资产价值最大化,那么,在全流通状态下,把股票市值最大化当作公司价值评价基准也顺理成章。

  但是,正像净资产值并不完全反映公司价值、也不等于大股东的经营成果一样,股价同公司业绩和投资价值也并不总是体现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股市尚未体现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股指的整体走势与经济发展的态势经常背离,股价在很多时候也只反映投机价值,并不能反映投资价值。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价有时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业绩,在资金和信息的操纵下,有时还会走出与业绩所反映的价值标准完全相反的走势。

  

股权分置改革虽然可以改变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价漠不关心的情况,但是,这仅仅影响到了市场估值机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交易机制。上市公司的业绩考核体系也仍然是一个需要由多个指标、多种因素所组成的综合体系,单纯以
股票
市值来评价和考核上市公司,并不能很好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反而有可能将人们对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和质量的关注转移到股价的投机性变化上去。这无论是对于公司治理还是投资理念,都将是一个可怕的误导。

  市值考核计划虽然与股价承诺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前者对应的是全流通之后可能出现的股价严重失衡,后者对应的是对价实施所引起的自然除权,但是由于它们都并没有根本改变总体利益倾向的不平衡,因而本质上都不可能成为维护流通股股民的利好。

  “锁一爬二”的方针不过是将全流通风险延后,并不意味着风险的减弱或消失,相反,累积起来的风险一旦发作起来能量将更大,危险性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控股企业股价的稳定,对于股改以后整个市场的稳定当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市值考核计划并非稳定市场的恰当方法,似乎主要是出于国有股保值增值的需要。

  在股改初期,国资委为了限制对价比例而提出控股底线,但至今底线不明。这不仅因为控股比例由于行业和企业规模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宜也不能一刀切,还因为底线需要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当国有股需要兑现所获得的流通权利益的时候,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冲出底线的自由;当国有股套现的要求大于市场稳定股价的要求的时候,市值考核除了反映国有股在股价上的收获之外,还可能具有别的什么意义吗?

  如果说试点期间提出股价承诺,不过是为了使大股东少支付甚至不支付对价的对价方案早日通过,那么,市值标准的提出,与其说是为了稳定股改实施以后的股价,还不如说是为了稳定保值增值的阶段性成果,是为了国有股未来进入流通时,可以满载保值增值的胜利成果顺顺当当地扬长而去。这对于未来利用流通升值的机会进入退出通道的国有股来说,不失为一种提前预置的利好计划,而对于不可避免将遭遇流通贬值的原流通股来说,不过是既得利益者安抚埋单者的利好麻痹。

  此外,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由于财务信息虚假而引起的市值失真,不仅导致投资者的投资失误,而且还有可能为公司内部人追求即期利益所用。以虚假的市值换取股权激励,这一点也应引起市场足够的警惕。

  作者:黄湘源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