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谋取大牛市暴利的全新操作方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16:03 广州万隆

  提要:谋取大牛市大暴利要放弃熊市的一套,采取适应大牛市的操作方略。要“贪一点”,要敢于追逐5成、甚至翻倍的机会。切忌一天到晚想着逃顶,对后市巨大升幅要有想象力。从做作短线改为中长线。

  随着行情的发展,1300点重大历史性、技术关口被放量突破,大盘牛市特征越来越明显。作为投资者如何根据大盘的全新特点,操作上相应要作什么调整,才能谋取到大牛市
带来的大暴利?广州万隆理财网大牛市指路专栏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操作策略上面,必须及时地放弃熊市的那一套,及时采取适应于大牛市的、全新的操作方略。

  那么,适应于大牛市的、全新的操作方略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一、针对市场暴利机会显著增加的新特点,相应地操作上要学会“贪一点”,要敢于追逐5成、甚至翻倍的机会。

  也就是说,要从熊市的只追求一、二成利润的目标,大幅提高到大牛市的五成、甚至一倍的营利目标。目前股市暴利机会显著增加,600888的新疆众和两周翻1倍,600489的中金黄金一个月暴涨了120%,000060的G中金一个月100%的利润,000751G锌业一个月涨了1.4倍。等等。至于七、八成升幅的还有000878的G云铜、000630的G铜都、600547的山东黄金,等等一大批。可以说近来市场暴利机会多得数不清楚。它是大盘步入大牛市的一个决定性的特点。大牛市与熊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机会很多,很容易就谋取到暴利;而熊市则特别容易输钱。

  近期投资者即便买到好

股票,买到主流热点有色金属板块,最多也只是赚两、三成,甚至賺一成就跑掉了,入宝山仅捡芝麻而回。究其原因,关键还是熊市的操作策略再做怪:

  其一,是怕输的思想仍然很严重。导致一旦有一点利润就十分满足了,思想上就特别患得患失,特别怕纸上的利润化为乌有。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抛出,结果是错失良机。

  其二、就是思想上想不到它会涨得这么厉害。思想上想不到也就不可能在行动上把机会把握到手。

  由此可见,基于目前股市已经具有明显牛市特征,我们建议投资者在操作策略上面作重大的改变:

  第一、以捕捉阶段性主流热点为炒作的主要目标。因为这类个股一段时间内的升幅特别大。也是市场中最大的投资机会。

  第二,盈利的目标应该从熊市的一两成,大幅调高为五成,甚至七、八成。这样当你持有主热点时才能获得其丰厚的暴利,否则你的盈利目标仅为两三成,达到目标后主力一震仓就把你震出来了,始终无法把市场给你的暴利拿到手。

  二、切忌一天到晚想着逃顶,对后市的巨大升幅要有想象力。

  熊市最大的特征就是持续上升的时间很短,很快就重归慢慢熊途。所以熊市过来的人时刻想着逃顶,把逃顶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有风吹草动,或者指数盘中跳水,或者有利空消息出来,就立即忙于逃顶。其实在大牛市中上升的持续性远远超于熊市。有些

证券理论家开玩笑说,多头市场就是由多个“头部”组成的市场。意思就是说,在牛市中它是有很多个很像“头部”的头,实际上回过头看,那都只不过是一些中途性的小调整、一些震仓而已。关键还是投资者心中有熊市不解的阴影,很容易就把这些小调整误判为阶段性顶部。今年的行情现在看来,市场数次发出的阶段性顶部已出现,实践证明都是错误的,都是投资者心目中的“头部”,都是多余的、幻想的“头部”。

  所以针对目前行情已经具有明显的牛市特征,投资者在操作策略上要做一个重大的改变,这就是:要放弃一天到晚疑神疑鬼、怀疑顶部到来的特点,要放弃熊市中老是要逃顶的炒作方法。现在离大牛市的阶段性顶部还有很远的距离。要对大牛市巨大上升空间有充分的想象力,要敢于持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赚到大牛市带来的丰厚利润。

  三、操作上要从做短线为主,改变为作中长线为主。

  熊市中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以短线操作为主。原因是熊市的上升是短暂的,而下跌是持续的、永恒的。所以只能做短线,做长线损失会十分惨重。但是目前大盘已经步入牛市,市场的总趋势已经从持续下跌转为持续上升。这样要赢得牛市的暴利,就一定要持股,一定要学会长期持股。如果仍然只是采取熊市的策略,只是短线持股,长时间持币,则只会白白错过机会。所以投资者一定要针对市场性质的改变,及时放弃熊市中做短线的恶习(在大牛市中看来),一定要学会中线、甚至长线持股。要从熊市中的持股睡不着觉,转变为大牛市中的,持币睡不着觉。

  广州万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