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实施再融资成败在于时机的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15:27 广州万隆

实施再融资成败在于时机的选择

  提要:实施再融资的影响有三种看法:牛市爆发导火线,略为调整、跌幅有限,可能引发一波阶段性调整。扩容从大利空转变为大利好,有前提条件:股市步入大牛市。等跨越熊牛再融资,可现多赢的局面。

  千呼万唤的股市再融资今天终于有了较明确的方法,昨天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大体的意思是,再融资分三步进
行:第一步,是恢复不增加即时扩容压力的定向增发以及股本权证方式进行的远期再融资;第二步,是择机恢复面向社会公众的其它方式的再融资;第三步,择机选择优质公司,启动全流通条件下的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可望在五一前后启动。而按照证监会的说法,市场意义更为深远的IPO也不会太远了。

  就目前而言,市场对实施再融资乃至实施IPO的后果、影响大体上有三种看法:即牛市爆发的导火线,略微调整、跌幅有限,可能引发一波阶段性调整。

  第一、大牛市导火索论点。

  其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中国A股的潜在需求足以消化因为扩容而带来的压力。目前全球

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总市值相对于总经济量的比率),为87.66%,而A股市场的资本化率,仅为18.8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最低。A股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更仅为6.69%。相对于约两万亿的非流通市值而言,我们有18万亿的GDP总量,有16万亿的居民存款目前仍长期在银行帐上赚取微薄的利息,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由此不能想见中国
资本市场
具备消化巨大扩容压力的潜力很大。估算每年可能有大规模的资金进入A股市场,所以在扩容的压力对A股的冲击是很有限的。

  2、96年是中国股市扩容最急速的一年。但是这一年中国股市却走出了罕见的大牛市,97年更是破天荒地发行了647亿的额度,但股市依然牛气冲天。由此可见,扩容是牛市的大利好,它无法阻挡大牛市的脚步。

  第二、略微调整、幅度有限的论点。

  这种意见的人认为恢复再融资,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会令大盘做一定的调整。但是由于市场早就预计到再融资的到来,早有一定的防范,而且目前的市场气氛与前几年已经截然不同了,市场对扩容不再视作洪水猛兽。所以恢复再融资,虽然对大盘有一定的压力冲击,但冲击有限。而且,这种冲击结束以后,市场减轻了压力,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反而更有利于后市的发展。

  第三、是引发一波阶段性的调整、论点。

  认为目前股市已步入相对高位,具有相当的投机性,加上五年熊市使投资者的承受能力极为脆弱,一旦恢复再融资,将产生推倒大市的骨牌效应,从而引发一波阶段性的调整。

  应该说上面各种观点各自都有其成立的依据,但是我们提醒乐观者的看法,扩容是大牛市爆发的导火线这种观点,其成立必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大市已经步入大牛市。96年的大扩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波大牛市的催化剂,是由于新股带来了暴利效应,使新股带来了远远超出扩容抽取的资金,从而使它成了利好。也就是说扩容从重大利空转变为重大利好,有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股市必须完成熊牛大转折,正式步入大牛市。

  由于目前恢复再融资分三步进行,而真正实施IPO还有一段时间。第一步实现的远期再融资对股市的影响很有限。第二步的融资,对市场才有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大市能够走出最好的结果:化再融资压力为动力,把扩容从利空变成利好,关键就是在于实施第二步具有实质性的再融资的时机。大家知道目前中国股市正处于熊牛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如果大市跨越熊牛分界线,这样再融资,对市场的影响就会从消极转为积极,从而再融资,就会出现三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如果在市场仍处在熊市阶段,如果再融资的力度较大的话,甚至会出现第三种不利的局面。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做多的利益集团与做空的利益集团,对恢复再融资的影响力。近期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做多的利益集团想利用再融资这个利空压制市场做多的思想,始终让这把重大利空的剑,高悬在投资者头上。同样做空的利益集团也在千方百计利用再融资来打压股市。最终我们相信再融资对后市的影响,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管理层,如果他能够合理地选择再融资的时机,尤其是在盘中,神秘资金在扭转熊牛之后(今天它再拉中国石化、表明有这种意图),再进行融资将会出现多赢的局面。

  (广州万隆 成长投资顾问群)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