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要80元,出租车漫天要价,安检排队太长差点误机…你在机场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届金跑道奖·国内机场口碑评选”正在进行!【点击投票】为机场打分,你说了算!
滴滴顺风车要永久下线吗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如果要用顺风车的共享经济名头讲故事,那就好好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冯羽
经历两次“血的代价”后,滴滴顺风车业务终于有条件地画上休止符。
近日,在滴滴第二封道歉信中,这家融资总额已超过200亿美元的小巨头终于承诺,将对“顺风车业务模式重新评估,在安全保护措施没有获得用户认可之前,无限期下线”。
舆论场有人叫好,但也有人担心,“用户认可”这个前提条件太过模糊,鉴于前一次惨案发生后,滴滴曾有短暂整改后悄悄重启的“前科”,滴滴顺风车应该就此了结,永久下线。
这一观点的呼声颇高,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滴滴顺风车业务永久关停,就能一了百了,万事大吉了吗?
顺风车不背锅
滴滴不是顺风车鼻祖,2015年,滴滴推出这一业务时,市面上已经存在嘀嗒拼车、51拼车等多家从事顺风车运营的平台。
顺风车模式起源于共享经济概念,作为一项最典型的共享出行应用(没有之一),它既能解决汽车资源闲置问题,又能践行环保理念,有望减小交通压力。
理想状态下,顺风车业务能连接车主和乘客,有中长途出行需求的乘客搭顺风车节省车费,司机顺路拉一两个人,不挣钱,但也可以分担一些油费和停车费。
这一模式和业务也符合行业政策大势。2016年,各界纠结于专车、快车等网约车管理的利益博弈时,“私人小客车合乘”,也即顺风车,是国家主管部门唯一表态鼓励的业务模式。
即便从如今“千夫所指”滴滴运营的顺风车业务本身,也能看出,顺风车存在有其必然性,本没有原罪,算是一个出行“刚需”。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滴滴顺风车注册车主3000万人,注册乘客1.6亿人,日均订单200万单。顺风车上线3年以来,出行次数达到十亿多次,平均一年的订单量超过3000万。
从今年春运期间滴滴投放的宣传文案来看,顺风车业务甚至还被滴滴连续三年加入春运进程,“把超过3000万乘客送回家过年”。
当然,除了为数千万人提供新的出行便利,顺风车业务也让滴滴获得高速成长,在资本市场上讲出了一个关于“共享经济”“美好出行”的商业故事。
虽然与滴滴快车、专车相比,顺风车业务抽成更低,收入占比更低,但它是滴滴平台上其他业务的导流大入口,价格更低,门槛更低,能够吸纳更多司机和用户进入滴滴平台,转做(坐)专车或快车。
所以,如果单就顺风车而言,这种纯粹的共享出行模式,应该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滴滴顺风车不顺风
不过,如果在顺风车前面加上滴滴二字,就变味了。
早些年,滴滴历经网约车大战、合并快的、收购优步中国,建立起自己的出行帝国,也就是一年间的事。在那段时间,在以专车起家的滴滴内部,顺风车尚未得到过多关注。
不过在政策规范化的引导下,“沙师弟”(顺风车)开始被迫承担起“大师兄、二师兄”(快车、专车)的部分职责。
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多部委颁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对营运车辆、司机、专车平台提出了准入规范,给彼时疯狂的网约车市场戴上了紧箍咒。
紧箍咒一出就意味着,部分不符合规范的司机、车辆会退出市场。如此形势下,一些企业就开始钻顺风车的空子了。
比如网约车司机准入标准高,需满足3年以上驾驶经历、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等要求,相比之下,顺风车并不属于道路运输经营行为,司机只需提交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信息,通过审核后即可接单。
更要命的是,滴滴顺风车还上线社交功能,推出顺风车交友活动,贴上现在出事后被广为质疑的“sexy(性感)”标签,宣传海报也充满诱惑味道。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就是不达标甚至别有用心的快车、专车司机流入顺风车平台,每天一两单的共享出行变成了全天候的专职运营,顺风车变得不再“顺风”。
而一旦庞大运力和混杂的体系遭遇平台监管不力或者有意规避监管,隐藏的炸弹爆炸,类似3个月内出现的两起刑事案件,几乎就成了必然。
怎样才算“用户认可”
顺路出行绝对是隐形刚需,若所有顺风车平台的业务永久下线,“一棒子打死”,也不符合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
但如果滴滴要重启顺风车业务,那么正如道歉声明所言,安全保护措施得获得用户认可。
不过具体操作层面,怎么个用户认可法?谁代表用户来认可?总得有个明确的标准。
滴滴昔日对手Uber(优步)今年5月在美国上线了一键报警功能,乘客选择“联系911”选项,就能直接向美国的911报警电话拨号。同时,Uber还会同步将车牌、车辆位置、行驶路径等关键信息发送给911专员,即便乘客不说话警方也能将其定位。
相比之下,滴滴的紧急求助功能操作就繁琐多了——通过设置,乘客在固定时段乘车时,系统会给紧急联络人发送短信。截至目前,滴滴也只有紧急求助的功能,并未上线类似“一键报警”的功能。
因此,其他标准不说,一个完善的紧急求助报警功能,肯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得进一步和警方沟通,协调好各方的对接机制与流程。
从更深层次的属性来说,还有一个可采取的整改方案,不从车费中抽成,彻底将顺风车变身一个公益项目。
比起主营的快车、专车业务,顺风车业务营收占比本来就不高。若滴滴精进服务、在其他业务上埋头赚钱,让顺风车业务回归共享经济本质,也是降低风险的一个办法。
比如因为门槛低,司机群体鱼龙混杂,是导致乘坐顺风车风险不可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用户认可的标准中,滴滴也应该通过控制司机每天接单次数,来遏制专职顺风车群体出现。
事实上,之前北京等一些地方早就出台了这方面的规定,作为承运平台,既然有规定,那就严格认真执行。
而如果要用顺风车的共享经济名头讲故事,那就好好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若能力与责任感成反比,倒行逆施,就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