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清除东亚冷战残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07:47 《财经时报》 | |
中国崛起的政治后果,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政治理论主要流派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阐释。 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的崛起目前仍是注重GDP和贸易总额的经济增长,他们使用“和平发展”的概念来论说中国崛起,认为更多的贸易和经济联系,将使崛起国和霸权国更加相互依赖,从而避免冲突的产生。 建构主义者则提出了“和平融入”的概念,认为通过观念的互动,制度的改造,可以平滑地实现中国崛起后和平融入国际体系。 现实主义者则以中国崛起进程中的三项主要特征——地缘政治、安全两难以及权势转移,提出了中美无法避免结构性对抗的假说。由于现实主义的长期强势地位,这一解释被普遍认为最接近于中美关系的本质。 不过,正像同样出身学界的赖斯所言,大学教授们制造各种的流派,并以流派间的纷争作为教职得以继续的保证,但决定决策者战略的只有一项,那就是统治集团的核心利益。 冷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在遏制和接触两个方向来回摇摆,无论是强调结构性对抗的“屠龙派”,看重竞争性相互依存的“ 熊猫派”,还是希望以价值观促进中国变革的“改造派”,都未占据主流太长的时间。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对中国长期意图的不确定增加了战略设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美国承受得起对中国的观望,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不具有成为其竞争者的实力。 中国的对美政策,则始终是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善意和营造和谐的氛围,但绝不做出任何单方面的让步,同时在根本利益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 从今年的几次中美首脑会晤来看,双方仍处于相互试探和底牌交换之中。中美开启的战略对话机制,是相互确认身份地位的一条重要渠道。 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9月21日的演说中,提出中国应超越目前角色,成为与美国同样负责处理国际事务的“负责任的利害关系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佐利克的讲话,是战后美国外交先后以意识形态和反恐划线后,以共同利益和责任为依据第三次划线,是对美中关系的全新界定。 “责任分担论”能否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轴,现在还难以确定。但中美可能以更恰当的方法,表明双方对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关注,并有秩序地结束战后时代在东亚的残留。(周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