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亲走进家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21:58 上海国资 | |||||||||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总能找到顶替你的人;但是,没人能顶替你为人父 《上海国资》实习记者 张颖 11月的清晨,下着雨。邬拉-莱姆博格把她的“亲爱的孩子”摄影展带到了上海。
这位瑞典著名的女性记者和摄影师,在25年时间里,走遍了五大洲。她的以“女性”为主题的报道、书籍、摄影展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印记。她要向人们描述世界上最富有和最贫穷的国家里女性的境遇,并以此证明:如果男性能和女性一起共同承担家庭责任,那么女性的生活将会得到改善。 男性角色似乎需要得到改变,就在现在。但是,当人们发现传统的女性形象和男女关系已经瓦解之后,心理上都会受到震撼。 “女性主义”的成绩 一个名叫大禹的男人,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称颂其为“千古英雄”。 在家门内外,男人有习以为常和不可救药的“自由”。他们生来就属于社会,不管喜不喜欢。 “从一出生,孩子就有权利得到父母双亲的照顾。但总是很多男人声称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关注,并以此逃避作父亲的责任。从一生的长远观点来看,这种想法当然是胡说八道。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总能找到顶替你的人;但是,没人能顶替你为人父。该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你的价值观。”这是瑞典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本特.威斯特博格的观点。 如果在家庭内不能实现性别平等,那么在就业领域上,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如同工同酬权和在劳动力市场内享有同等影响力。 女性运动的确取得了优异成绩。据香港凤凰卫视调查,中国的女性地位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而且,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6.7%,目前中国的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左右,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女企业家总数的41%。2001年,中国妇女劳动力对中国GDP的贡献已超过40%。 而另一个发现却不让人乐观。 欧洲科学家曾根据女性生育年龄、服务业男女雇员比率、国民总产值、出生率、女性平均年龄、移民率和女阁员人数,计算出“女性解放方程式”,经调查,发现“女性解放指数”愈低的国家,男女患癌比率的差距愈大。即女性随着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她们罹患癌症的机会亦随之增加。 看来,统计学上的贡献并没有给女性带来太多福祉。 在获得“独立”之后,却发现横亘在眼前的竟是一条连接社会和家庭的高速公路,自由的现代女性们就在这两个极点之间更加疲于奔命。 “男性主义”的呼声 香港的华人社群中有一个男性成长教育机构。他们感到有必要呼吁公众共同关注男性问题,并选择了表示“四十不惑”的4月10日作为“男人节”,还曾提出目标:汇聚男士力量,共同全面成长;唤醒男士,承担父亲的责任和引起公众人士关注社会上对爸爸家庭岗位的歧视。 在莱姆博格为我们拓展的视野中,社会已步入一个新时代,它正在发生许多深刻的变化。当初我们梦寐以求的那种对自己的和他人的孩子负责的男性,真的出现在当今社会中。在大街上,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男性,他们早晨送孩子去托儿所,下午接孩子放学回家。我看见祖父们满脸骄傲地向人们介绍他们的孙子孙女,就好像从前男人们骄傲地向人炫耀新车一样。他们把孩子看作父母双方共同的生活重点。 而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半的父亲从未为孩子换过尿布。据说在今日美国,有四分之一的爸爸曾兼职或全职照料过学龄前儿童,而被父亲带大的美国儿童至少有200万名。 如今的“奶爸”们正在改写多年以来严父的形象,《超级奶爸》里肌肉男范•迪索饰演的胸前背着婴儿背兜的男人形象深得人心。 对于奶爸一族的出现,一位台湾社会学家这样解释,随着愈来愈多妈妈走出厨房,投入职场,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也随之弹性调整,共同分担养儿育女的工作。 据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显示,现代爸爸积极参与换尿布、喂奶,会为父子关系加温。因为当男人投入育儿工作,体内荷尔蒙会跟着改变,激活父爱。 “我最幸福的时候,是每晚临睡前,孩子们爬到我腿上来拥抱我。一切都如此温暖,如此令人安心。我希望能永远有这种感觉。如果你的孩子靠近你以寻求这样的接触时,我猜你就是个成功的父母了。我希望当我的孩子需要时,他们能永远这样亲近我,无论他们要的是爱,还是买啤酒的钱。”一位父亲感言。 关注男性并不是着眼在男女相互抗衡、打对台的概念,而是真实地看到今天男人不堪负重的身心状况和社会角色问题,导致婚姻家庭更趋向异质化。 谁该走进家门? 对世界和个人来说,都需要“两性”的视角。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荣格就说过,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特质,也有“女性”特质,这些特质使我们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待人处世,我们有温柔,也有坚强。 教育专家表示,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而一直以来,母亲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所有的成年人,必须永远牢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他们有权利获得幸福的生活。我们必须突破文化上的固有模式,努力保持那种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帮他们成长为坚强的人,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的人。 如果你上大街游行,呼吁世界团结,那么你也应该准备在家里搞好团结,为了孩子而担起责任来。如果那些有决策权的男人都能和孩子们亲近的话,这将是个不同的世界。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因为某些男人的“回家”而有所突破,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现象。但是,男人“回家”并非就是实现了男女平等。 女性在求职时,面试中经常被问到何时会成家生子。不知道男性的求职者会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但这样看来,要让雇主们认识到男性也会有孩子,还需要更多点儿时间。 “主义”也好,“运动”也好,都是一种自觉与成长的进化过程,只有当所有男人和女人,都有权利、有可能、有机会按自己意愿进行选择——从容于家门内外时,社会才是真正有了进步。 在这样一个阴雨天,“亲爱的孩子”摄影展的理念能否阳光般普射人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