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未来拥抱精明的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2:00 第一财经日报

  王长春/文

  为什么要关心环境?

  拿这个问题去问一个欧洲人,他或许会提及全球气候变暖这样“宏大的命题”。

  拿它去问北京街头正在玩耍的小男孩,他或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们的奥运会需要新鲜的空气。”

  或许还可以找到更为玄奥的答案,一如多年前美国一家名为“未来资源”智库的专家保罗·波特尼(PaulPortney)所发出的震惊世界的声音:“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赛跑,要么发展,要么堕落。”

  伟大的赛跑

  想想中国的例子:20多年经济“咆哮式发展”,就将数目如此庞大的人口,带离悲惨的贫困,其中为数不少的人,还一头挤进了舒适的“中产阶层”。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目前正处于这场“伟大的赛跑”中有利的位置。

  然而波特尼的这句格言,其内涵同样在发生转变。这场赛跑的主体,已经而且绝不应该再是人类和自然,而是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能一味迷惑于发达国家媒体连篇累牍却不乏华而不实的宣传:单纯从媒体报道的总量看,很容易推断出人类如今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就是资源短缺恐慌。

  然而这种论断,容易引发一连串显而易见却又具欺骗性的谬误。

  按照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Partha Dasgupta的说法,政客们的鼓噪和激进生态保护分子的抗议声,已经使得大众的目光,偏离了一个更为全球化的维度——这个领域,主要由经济贫困和生态恶化构成。

  由此,积极地、创造性地解答环境和贫困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是这场有关可持续性的伟大竞赛的要义。

  数字当然是令人震惊的:每年发展中国家死于都市

空气污染的人有100万,死于家中烟尘污染的数字则高达200万人。另外还有300万未成年儿童死于同饮用水相关的疾病。

  统而言之,所有发展中国家每年因环境因素导致的疾病和死亡总数,占到了所有疾患的约五分之一,在相似可预防致病因素中,占比最高。相比之下,另一重要的致病因素营养不良,反倒显得暗淡了。

  就连世界银行负责环境问题的高官,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也无奈地公开自嘲:“看来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比单纯兴建

医院和研制新药,要重要得多。”

  这样明智的论调,并不能立即引起最大多数人的关注。一直以来,几个强有力的谬误,在阻挠着大众对此展开明智的辩论。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论调是,贸易和经济发展必然使得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因为经济的增长,伴之而来的是都市化、高能耗和工业化,这些都是污染和威胁健康的因素。

  以一种静态的目光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每新增一家工厂,的确都会增加额外的排放和污染。然而在真实的世界中,这样的计算方式,正在被颠覆。因为经济增长同样在释放一些活跃的力量。这些力量,从长远看,将远远超过额外污染的抵消部分。

  现成的例子是,目前仍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自然威胁(如不洁净的饮用水),其导致的健康危害,仍远远大过工业污染等新型环境危害。

  急剧变化的图景

  至少英国乐施会等组织,已经有了更清醒的认知:贸易和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

  即便在最新结束的WTO多哈回合香港会议上,乐施会也坚定地认为,现行的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公正贸易规则和体系,已经将环境恶化的后果,集中对准了穷国。其潜在的逻辑是,因为发达国家对农业和部分制造业如纺织业的过度补贴和贸易保护,迫使发展中国家更多依赖于工业品制造和出口。这必然导致上述国家的大量

能源消耗和污染。

  英国剑桥大学的Dasgupta,将国际贸易的这种扭曲,形象比喻为富国的大规模补贴,最后还是由穷国来埋单。

  另一个普遍的谬误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负担不起如欧洲国家那样高昂的环境治理和保护费用,索性可以更快地抛弃传统,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当然,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去采用美国和欧盟要求“严苛”的环保标准,但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在证明,发展中国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而不是等到财富积累到更高的尺度。

  特别是在新近发生的多起全球性自然和人道灾难后,已经获得了深入人心的动力。

  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即便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能够大规模削减的也只是诸如二氧化硫等工业污染,却根本无法削减另一些“非传统的污染”,如二氧化碳。

  发展中国家已经接收到新的信息,并正在行动。如中国政府正在系统性地从头开始建设一种全新的“精明增长模式”。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示,因为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导致的损失,每年占到中国GDP区间大约在3.5%~7.7%,显然必须得马上入手,认真对待和解决环境问题。

  寻求地方的智慧

  从全球的经验看,自从系统性反思1987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的,发展和环境可以共赢、过于乐观的“里约热内卢”共识以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大命题,有了一些实质性进展。这应当归功于以下因素:地方民众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科技持续创新,以及环境问题中市场化力量的持续增强。

  第一个因素无疑值得首先关注。一直生长、生活于所要保护的环境和区域的基层民众,其所焕发地强大、持续、有效的保护力量,已经在全球各地被反复证明。学术界另一种经典的谬误,也在飞快瓦解——按照这样的理论,依赖地方民众来守护自然资源,并不可靠。

  然而,众多学术研究已经表明,地方民众更多时候是自然资源攫取和占用的牺牲者,而不是推动者。

  在迫切要求改善自己村落的生活水准同时,地方民众无疑有着更好、更直接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智慧和能力。类似的例子随处皆是,比如在一些南亚地区的干旱地带,当地民众能十分准确地运用本地经验,来获取和保护珍贵的雨水。这些地区的部落长老们,处处表现地比政府和邻近村落更为“绿色”。

  从南美洲的雨林地区一直到喜马拉雅山脉的村落,民众的行动和智慧,都在印证他们是自然资源最好的“守卫者”。至于全球数百万生活在“丛林贫困”的村民,对他们来说,有节制、可持续地砍伐树木,无疑比给森林围上一道巨大的篱笆,更能保护这些祖祖辈辈留下的可贵遗产。

  要更好地驾驭,同时尽可能地消除这些基层保护力量潜在的负面因素,环境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尽可能广泛和直接地给予地方民众以真实、稳定的所有物权。只有这样,单个个体才能有足够地激励去维护和持续改善农地和森林,而不至于轻易落于少数地方精英手中。

  一种名为“阳光”的政策

  在印尼,现在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名为“阳光”的政策:对于那些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公司,中央和地方政府会持续不断地将其名字公示,以实现知情和透明的威慑力。类似政策,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2005年中国发生的几起恶性污染事故以及政府成功化解的经验,也在验证改善环境的持续行动中,信息透明和公开确为关键中的关键。

  当然,如前所述,草根阶层的“绿色行动”,并不能在更广的区域内,自然而然地解决人和自然加速出现的紧张关系。

  这也正好从另一个侧面,强烈呼吁发达国家现在开始,就要抛弃那些看似“虔诚”的诺言。因为这些富有的国家,如果真得相信手中不断堆积、证明环境恶化的科学数据,就必须并且从心底乐意为贫穷国家支付诸如保护热带雨林的成本。

  它们必须明白,为这些国家承担环境服务的成本,比如排污权交易,又比如类似环境保险等商业服务,将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慈善行为。

  许多年前,一代伟人甘地曾经鼓吹印度理应保持简单至极的生活,因为在甘地视野中,一旦每一个印度人都想追求如英国人那样的舒适生活,则整个地球的资源都不敷足用。

  许多年过去了,印度人确实仍过着简单的生活,但那只是简单的贫困,简单的营养不良,还有简单的不幸。

  与此同时,如果再来问一问北京街头的那个小男孩天空的颜色,他的第一回答当然会是蓝色,即便事实上那是灰蒙蒙的一片。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在不远的未来,天空理应是“简单的蓝色”。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