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吴敬琏错了 经济学家的学术和人品必须要混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0:38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2月11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次“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发言时呼吁,要改变目前在学术争论中出现的危险弊端:“对于各领域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学家的学术道德问题,应该分开来做更具体的讨论”,强调“学术观点与人品不能混为一谈。”(《北京晨报》2月13日)

  吴先生提出这样的说法,显然与最近一些经济学家的人品遭到广泛的怀疑有关。如
果人们对经济学家采取玉石俱焚泥沙俱下的态度,一概拒之千里,确实有使讨论陷于僵局的危险,不利于某些真知灼见的发出,从而影响到某些经济政策的必要调整。但即便如此,所谓“学术观点与人品不能混为一谈”的说法,如同另一位经济学家盛洪曾经强调过的学术讨论中“不能怀疑对方的动机,不能怀疑对方的智商”一样,似乎都忽略了经济学科的特点,其有违常识之状令人讶异。

  在许多时候和许多领域,的确不能以人品判定学术水平高低和观点正误,如据传元代著名大书法家赵孟頫人品低劣,亡国之君李煜填的词至今被人传诵,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奈保尔是个自认的嫖客……学术与人品,在这些领域的确不能混谈。然而并非所有的学术领域都是如此———经济学家的学术和人品就是必须要“混谈”的,此外还有政治家、医学家等。这是因为这些职业具有其特殊性。譬如一名医学家,如果在其眼中个人经济利益高过他人生命,就很有可能对病人采取“过度治疗”的方案;一名政治家如果道德低劣,就极有可能欺罔公众,一旦掌权后就会损公肥私。当前的经济学家亦是如此,因为经济学家所掌握的是“经世济民”之学,许多经济学家成为了政府部门的智囊,其发表的学术观点经常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取向,进而影响到某项社会事业的进程。此时,如果有经济学家人品低劣胆大妄为,不惜以误导改革的形式,损害广大群众以维护某些利益集团,后果就将极其严重。

  去年年底的时候,有好事者搜集整理出一份“

中国经济学家骇人听闻的语录大全”,一时轰动网络上下:“
房价
涨得快是正常现象……是好事”;“在公有制下,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
和谐社会
才能有希望”;“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旧衣,天经地义”;“中国股市很健康,早晚冲上三千点”;“自行车比汽车的污染还要大”……。我想请教吴敬琏先生:如果听任上述“学术观点”引导改革,中国将走向何方?这般信口雌黄的所谓“学术观点”,岂是道德水准及格的学者所能讲出?又怎能不与其人品“混谈”?

  当然,在经济学界讲什么“学术观点与人品不能混为一谈”,这种观点或许并不是吴敬琏先生的发明,早在前几年就已经有经济学家讲过“经济学不讲道德”了。但是,从“国际惯例”来看,这却的确是违背经济学基本性质的逆动,是对公众的愚弄。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冈纳·缪达尔曾经强调: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应当满怀人类的同情心,献身于“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信条。瑞典皇家科学院1998年在向阿马蒂亚·森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曾这样赞誉道:“他在重大经济问题的讨论中,再度注入了伦理层面的思考。”这些,难道不是足以说明,以人道精神为精神核心才是一名经济学家的最高境界,经济学的思考与道德伦理的思考原本就应该是溶为一体的吗?因而,强调经济学的“学术观点与人品不能混为一谈”,等于变相抽去了经济学的脊梁骨。

  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学家学术水平普遍还不太高,甚至“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都不足奇怪,但在学术观点与人品关系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国某些主流经济学家与西方经济学界的识见竟是如此迥异,令人一时无语。

  郭之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1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