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供养一个大学生 要一名农民13年不吃不喝才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10:24 新京报

  目前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争议越来越多,是因为当前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倾向越发严重,相当多公立学校已成为赢利创收的工具。下一步,教育制度要怎样改革才能让民众真正满意?在1月12日召开的一次“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指出:任何制度背后都有一个伦理取向,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亲近穷人的制度”。(《工人日报》1月15日)

  确实,从道义实现的高度看,“亲近穷人”理应是教育制度的本色,是其制度伦理的核心;从功用发挥的角度看,也只有当教育制度真正“亲近穷人”,才能更多发挥出其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整体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那时的教育,当然也会是民众所满意的。

  教育是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其功用就个人而言,是培养生存能力,改善生存方式,提升生存质量;就社会而言,就是普及知识传承文明,提高劳动者素质,最终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在前一意义上,教育必须坚持机会均等、“有教无类”,教育机会公平与否关乎社会成员的权利公平,是实现社会整体公平的最重要前提。因此,教育制度必须让所有的穷人都可接近或“亲近”,否则公平就无从谈起。

  在后一意义上,也只有“亲近穷人”的教育制度,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培养人才的作用。深山有佳木,寒门出才俊。如果教育制度通过种种门槛拒斥穷人,便是对社会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即便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达到“大众教育”的水平,脱离不开“精英教育”的阶段,但“精英教育”不能等同于富人教育、贵族教育,遴选“精英”的惟一标准应该是智力标准和学业水平。这就要求,在智力和学业水平之外,教育不能有太多其它门槛。如果用其他门槛变相否定穷人的受教育权利,是对穷人命运的漠视,也是对人才的扼杀。设若人才不济,发展活力何存?

  令人遗憾地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却是越来越让穷人不觉“亲近”了:在广大的农村,由于长时期的对教育投入不足,由于基层教师收入太低,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陷于人财两缺的困境,农村基层教育的质量可谓每况愈下。而当前的大学教育对穷人的压力,更是已毋庸赘言———供养一个大学生,竟然需要一名农民13.6年不吃不喝的纯收入,这岂止是“不亲近穷人”?所以,此时强调“建立一个亲近穷人的教育制度”,乃属当头棒喝,堪称振聋发聩。

  □郭之纯(河北

公务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