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十强县榜单背后的忧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 15:08 中国经营报

  程实

  9月17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公布了中国十强县最新排名。本次十强县榜单显而易见的特点在于分布省份的集中性,江苏、广东和浙江垄断了全部座席。仅仅从这一角,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显露无遗。而这也许正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言难尽的“不可承受之重”。

  从区域经济学的历史演进来看,对于经济增长中的区域特征,理论世界经历了从“平衡增长”到“不平衡增长”的进化。以索洛、斯旺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不平衡增长是短期的,平衡增长是长期的”,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长期中经济将收敛于一条区域平衡的增长路径。

  随着现实经济世界在贫富两极分化与日俱增、区域经济发展千差万别的道路上与古典经济理论渐行渐远,以缪尔达尔、赫希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适时地开创了“不平衡经济增长”理论,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该理论认为,市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区域会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使欠发达区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越积越多。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一些地区经济起飞明显快于其他省份。起飞后的发达区域由此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使其成为了对劳动力、资本、知识、

能源等生产要素更具吸引力的流动目的地。而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因此,对发达区域的偏爱一方面造就了十强县的辉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落后地区的增长难题。

  当然,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也有相应的正面影响,这主要来源于精神上的示范作用和物质上的扩散效应。但相对于虹吸落后地区资源的“回流效应”,不平衡经济增长模式更具杀伤力。因此,需要由政府来鼓励或者亲行具有“外部性”的基础经济建设,以“有形之手”弥补“无形之手”在“外部性”之下带来的资源配置难题。

  中国的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与过去的美国和现在的欧盟颇有相似之处。上世纪30年代,虽然美国整体经济已经领先全球,但由于北部区域集中了工业化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活跃的市场,导致西部和南部区域的资本、人才纷纷流向北部“黄金之地”,经济增长由此呈现出北强南弱的局面。而欧盟自去年5月实现历史性东扩之后,东欧十国的经济窘境使得欧盟内部的经济鸿沟进一步扩大,区域内生产资料跨国界的自由流动诱使穷国的劳动力不断涌入富国国内,为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恶化埋下了隐忧。

  在相似的背景之下,美国和欧盟的策略和胆识值得借鉴。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通过政府投资、政策引导的方式加力开发西部和南部区域,并鼓励生产资料的流入,以短时期内经济增长落后于日本、德国为代价换得了长期均衡发展的资源优化。而现在的欧盟,通过欧盟委员会的统一规划,不断深入进行基础产业结构调整,扶持穷国经济追赶整体,忍受着经济数据的惨淡以谋求区域内部市场结构同质性、协调性的增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7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