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题 靠创新求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9:38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朱燕祥 小企业的发展对繁荣与促进地区经济的贡献越来越不可小视。有报道称,据东南沿海某省的统计,中小企业对当地GDP的贡献已高达70%。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从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不少鼓励与支持政策,为小企业发展辟出通道。特别是去年,银监部门更是出台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篇幅不大,麻
围绕小企业活跃的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是看到小企业贷款这块市场的机会与利润所在的。商业银行其实也是看到了的。小企业贷款是块大“蛋糕”,比如福建某年400多亿元企业贷款需求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小企业的需求。其中可图的利润,乃至小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长期的利润贡献是值得期待的。但一些商业银行受制于传统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的限制,受制于旧观念和旧思维方式的束缚,想吃“蛋糕”,又发愁怎样既能吃得下去,又不会吃坏肚子。笔者以为,想吃小企业贷款这块“蛋糕”,首先要解放思想,要更新观念;其次是服务于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创新产品与管理。 从媒体对一些试点地区银行的实践调查可见,已有不少银行在试点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比如将小企业贷款业务单独考核;比如将小企业贷款利率比之基准利率上浮20%至30%;比如增加二级分行在一定授信额度内的放贷权力,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小企业贷款的灵活性和效率;一些银行从小企业贷款的盈利中切出一两成作为奖励,做得好的业务经理其收入能达到其他类别业务经理的1.5倍,调动了一线员工营销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如此等等,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不过,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看到,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实践,也遇到许多限制和问题。举一个例子,比如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太过严厉的考核标准和追究责任制度固然保证了贷款的安全,可一定程度上也容易挫伤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小企业客户数量大,如果每一笔小企业贷款都按照一些银行的“四包(包放、包收、包管理、包赔偿贷款损失)”“三停(停职、停岗、停薪)”办法预防损失,在执行上会不会缺乏可行性呢?信贷人员有沉重的心理包袱,就会倾向于风险相对小,考核和追究责任相对轻一些的业务。对小企业贷款一线工作人员来说,相对于奖励,他们其实更看重问责制度的合理性。问责问题是个关键,现有的考核机制有不够合理之处。一个业务经理创收30万元,没有风险;另一个创收70万元,但损失了20万元。两人谁应该被认为是业绩好?谁应该受到奖励?从现有的激励约束机制看,应该是偏向于前者。假如实行尽职免责,问责在资产处置之后的办法是不是更好?目前国内的小企业贷款多以抵押贷款为主,如果处置抵押物之后信贷资产没有发生实际的损失,就不必对相关业务人员问责,这样也许会更好地激发一线人员的积极性。此外还有涉及其他管理制度、产品创新等等一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没能从具体实际出发,没有就小企业贷款问题的具体条件、现实环境状况、小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的可行性探索和采取具体的对策。 可以说,要开展好小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的创新上还需要加大力度,尤其要从适应小企业贷款市场的具体情况出发,开发适应小企业生产周期以及需求时效的贷款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贷款管理、审查投放、市场营销、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来创新。谁能适应环境,适应市场,谁就能抢得先机,最终吃到更多的“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