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财经》2005 > 正文
 

处在十字路口的伊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1日 15:16 和讯网-《财经》杂志

  《财经》年刊《世界·中国2005展望》

  发展还是倒退?融合还是孤立?伊朗的新领袖2005年能否成功地解决自身问题并与国际社会合作,将产生深远影响

  □ 康理诚 Richard C.Carew Ⅱ

  《财经》杂志实习研究员

  2005年的德黑兰仍将是世界问题的焦点——石油、核危机以及伊拉克局势。

  所有这些都是重大的国际议题,这三个方面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将使伊朗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而伊朗有关其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进程,都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谁将成为新总统

  定于2005年5月的总统选举,是伊朗政治下一阶段的关键议题。尽管受到政治体系之外宗教政治势力的操纵和限制,大选仍然会引发公众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的争论。选举的结果并不一定出人意料,但民意测验作为公众舆论的温度计,却可以反映政治势力对弈中有时非常微妙的变化。

  现在对选举结果做出预测为时尚早,但显然目前保守派已占据上风。因为改革派处于分裂状态,而且也没有一位具有竞争力的候选人。

  改革派希望前总理侯赛因.穆萨维会在2005年的大选中高举改革派大旗。自1981年至1989年,穆萨维担任过八年总理,虽然时值两伊战争,他仍然整顿了腐败的官僚体系,清偿了所有外债,维持政府的有效运转。

  但穆萨维仍决定不参加竞选活动,这很可能是因为现任改革派总统哈塔米留下的是个烂摊子:脆弱的经济局势,日益壮大的宗教势力。哈塔米的公众支持率已经很低。最近一次在德黑兰大学演讲时,过去曾经是他支持者的学生们对他喝倒彩,并打出标语:“哈塔米,我们的选票浪费在你身上了。”

  下届总统的政治倾向决定着伊朗是否能够推进必要的结构性改革,以及决定伊朗是否还会继续倚仗石油收入来维持它的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

  保守派中的实用主义者支持这样一种改革模式,即通过贸易和吸引外资逐渐开放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则缓步走,以此来保持稳定。他们希望能够吸引到国外直接投资,从而填补就业缺口,并促使国有部门提高竞争力。

  伊朗人口的年龄分布状况,以及目前对更多工作机会的迫切需要,都凸现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伊朗700万人口中有40%处于15-30岁之间,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数量正在迅速增加。

  专家估计,伊朗每年需要创造8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才能保证伊朗的失业率不会超过目前的水平,而目前的水平估计已经达到了20%—30%之巨。没有就业机会,这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会感到备受挫折;随之,这些消极感受就会发泄成抗议示威行动,也有人认为,甚至会发展成跨国恐怖行动。

  由于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即使改革者能够保住总统席位,短期内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不大。高油价已经把伊朗2004年的GDP增长率提高至7%左右,也略微降低了伊朗的失业率。在这样相对优越的条件下,也就没有人有兴趣急着去解决事实上需要解决的经济改革问题了。当然,即使是在高油价的环境下,哈塔米也仍然不能为改革召集足够的政治热情。

  伊朗人中有一种共识,认为他们一定要吸取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教训,避免过分依赖石油出口以及经济结构单一化。上世纪90年代由于低油价导致的经济萧条人们仍然记忆忧新,但鉴于现在的石油价格维持在每桶50美元左右,伊朗的新领导人可能也会患上健忘症。

  哥伦比亚大学的伊朗专家加里.西克称,在波斯湾地区所有国家,经济改革与石油价格之间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他还指出,伊朗的意识形态也是改革面临的另一个巨大阻力。例如,2004年12月,伊朗最权威的决策权力机构“国家紧急事务委员会”就撤销了一项包括银行、电力、交通和通讯等关键行业在内的私有化计划。

  吸引外资

  尽管近期遇到了一些阻碍,伊朗领导人还是在一项长期经济增长策略上达成了广泛共识,即通过两种主要策略吸引国外投资:首先,以伊朗的能源资源吸引亚洲投资;其次,利用德黑兰核设施不断增强的实力作为谈判条件,去吸引欧洲的注意力和投资。此项计划的基础已经具备,并且打算在2005年将其拓展。

  与中国和印度的经贸交易,包括以两国亟需的石油和天然气换取直接投资。伊朗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对中国和印度两个能源消耗大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中印两国作为贸易伙伴,也不像美国和欧盟那样具有那么大的政治不确定性。伊朗对与中国发展密切经贸关系非常感兴趣,因为伊朗从中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消费品来源,同时还有政治支持。

  中国始终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保持坚定立场,阻止美国等国家试图对伊朗实行制裁。2004年10月,中石化同意支付700亿美元购买在伊朗修建天然气田的开发权。此项协议还包括伊朗承诺在接下来的30年中,每年向中国供应15万桶石油。印度也正在与伊朗进行谈判,希望购买500万吨天然气。

  但是,中国和印度企业会否投资伊朗能源以外的部门,从而创造更多对伊朗而言弥足珍贵的就业机会?目前看不太可能,印度和中国本国的劳动力本身就充足而且廉价。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企业已经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烈的海外投资兴趣,但更看重收购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品牌公司的股份。

  越来越多的流入伊朗的中国廉价消费品,将会打击伊朗本国的小规模制造行业,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长期而言,竞争会提高伊朗公司的生产效率;但短期效果将是打击伊朗制造业原本微弱的增长势头和增加失业。对国营企业的冲击将会通过政府补贴得到部分缓解,高油价也足以支撑政府的这部分支出。

  但高油价同样也使得伊朗货币里亚尔升值,从而使得进口货物更便宜。石油出口占伊朗出口收入的75%。新的能源协议和强势货币都将加强伊朗国营生产的低效率与伊朗对石油出口的依赖。

  伊朗的第二个发展策略,是利用它在核能方面的动作来获得欧洲的投资。美国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中东专家肯.波拉克把欧洲国家对伊朗的政策称为“只有胡萝卜,没有大棒的政策”。

  这位学者著有《中东迷局》(The Persian Puzzle)一书。他说:“无论伊朗人做什么——好的,坏的,无关痛痒的——欧洲的反应总是一成不变:给他们更多的援助,跟他们做更多的贸易。”最近的例子莫过于欧盟与伊朗在11月达成的协议。在美国人的不满之声中,伊朗同意停止其铀浓缩计划,以换取来自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好处。

  一位参加与欧盟谈判的伊朗高级代表近期曾经表示,德黑兰的核能计划2004年中进展迅速,从而为它在与欧盟的谈判中赢得了更多讨价还价的砝码。欧洲方面希望通过一揽子奖励与收买措施来制止伊朗发展全面核能力。这种做法无疑会让全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伊朗身上,但其中也包含很大危险。

  到目前为止,伊朗通过核问题离间欧美的战术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美国方面语气强硬,但欧洲三大国英法德则一直对伊朗实行安抚。

  即使这一策略在短期内奏效,它也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如果美国主导的入侵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威胁依旧存在,有多少企业会愿意到伊朗投资?长期的发展需要稳定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伊朗在核问题的策略的讽刺之处在于,这个国家确有吸引投资的良好条件。它拥有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政府对外向型经济大力支持,本来可以使它成为不错的贸易伙伴。

  加里.西克说,外国公司可以在消费品、汽车生产、建筑、与能源工业相关的工程设备等方面投资;伊朗的经济“没有全面发展,但它有足够的人口、足够的需求以及足够的原材料——包括人力及其他方面,能够支撑起一个胜过多数中东国家的真正的工业经济。”伊朗连接中亚和中东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使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地区性贸易枢纽。

  政治障碍

  然而,政治是伊朗发展的最大障碍。西克说:“伊朗不断通过法律限制经济发展,无异于作茧自缚。”

  例如,2002年10月,在是否通过一项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规问题上,伊朗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对立。由保守的宗教人士组成的“宪法维护会”连续三次否决该法案,迫使议会同意修改法案,把外国公司在多数工业领域能够获得的最高市场份额限制在35%, 农业旅游最高不得超过25%。据此,西克说,伊朗的领导人“是他们自己最大的敌人”。

  这种排外以及逆潮流而动的闭关自守的政策不但限制了伊朗经济的开放,还使它与美国和欧洲在核问题上难以取得突破。到目前为止,伊朗的领导人不断强调自己国家的安全需求,认为他们必须取得核国家地位来保证安全。

  毕竟,伊朗处在美国军队的重围之下;西部与伊拉克接壤的边境以及东部与阿富汗的边境,都有美军驻守。海湾中还游弋着美国的航空母舰。对于普通伊朗国民来说,成为核国家对于防御美国入侵、以及用来与已有核武器的邻国巴基斯坦相抗衡至关重要。

  伊朗对于发展核能的支持不但出于国防的考虑,还有民族自尊的因素。伊朗人认为他们是伟大的波斯文明的继承者,认为如果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拥有核能力,自己也不该例外。伊朗驻联合国的首席谈判代表最近表示,要伊朗彻底拆除核设施是“完全不可考虑,不可协商的”。

  2005年,伊朗怎样才能打破在核问题上的僵局?比较明智的长期策略可能是开展结构性的政治改革,转向注重民营经济的发展政策。

  对于德黑兰来说,可以从这个模式开始:首先与宿敌媾和(首先是美国),对多元化贸易开放市场,并建立完善的法制。伊朗不大可能骤然改变它的发展轨迹,但在2005年仍旧可能在这些问题上取得进展。它可以把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作为开始,同时适度控制自己在核问题上面的野心。当然,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黑兰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

  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对话可能是伊朗经济稳定发展的最大希望。一旦双方能够达成某种妥协,比如,伊朗同意放弃发展核武器,停止对以色列和伊拉克境内的武装组织的资助,美国即有可能解除对伊朗的制裁,建立正常关系。

  然而,达成这样协议的时机有可能远未成熟。这需要双方展开大量的外交工作,逐步建立互信。在200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美国总统布什把伊朗与朝鲜和伊拉克一道称为“邪恶轴心”,双边关系自此由“冷淡”降到冰点。布什政府也一直未能拿出针对伊朗的连续性的政策。2005年对布什政府来说也将是考验其外交政策的关键年头。

  如果伊朗希望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紧密、多元、互相依存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美国也必须在它的思维模式上作出重大转变。2002年2月,美国阻挠了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努力。如果美国改变这一立场,就可能对伊朗发出强烈而明确的信号:美国愿意与伊朗展开建设性对话;同样,伊朗至少也需要在其核计划方面作出相应的妥协。

  总之,2005年的伊朗局势对于伊朗本身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世界各大国的利益在伊朗纵横交错;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伊朗站在分隔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的十字路口——发展还是倒退,融合还是孤立。

  伊朗的新领袖在2005年能否成功地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与国际社会合作,将对伊朗以及世界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刊于《财经》杂志出版的《世界.中国2005展望》

  相关专题:

  《财经》杂志2005封面秀

《财经》杂志2005年1月24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背景:首款“电视手机”涉讼败诉
2005预言 法治·动态
专家激辩 资本与金融
中国走向世界 大鹏之殁
记者观察 徐卫国兵败何方?
“三农”:现代化之殇 谁来保护“投资者保护基金”?
宏观:50年来第一次考验 银监会的2005
石油:癫狂与迷乱 北京银行引资佳期可待
汽车:“国际化”戏剧 美国证监会“维新”坎坷
国资:“管”“放”悖论重现 商界·动态
证券:选择之年 沪深股市
券商:清算日 “A股含权”是个美丽童话
银行:不可叶公好龙 香港股市
保险:告别保护伞 红筹热潮又现
法治:既济未济 公司与产业
财经观察 电力主辅分离“倒计时”
调低印花税救了谁? 外资不愿做《邮政法》看客
经济学家 财经速览
李剑阁: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焦点
斯蒂格利茨:海啸的教训 事件
文萃 中国周边
观点评述 科技风尚
许小年:增长模式转换何以知易行难 人物志
汪丁丁:持续增长以创新为基础 读者来信
经济全局 编读动向
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微减 杨绛出题“利息税”
燃油税遭遇中国式难题 财经专栏
市场与法治 随笔
直销立法文火慢煎 最早的儒商:子贡
东方网委托理财“无头案” 才人绝代 君王命薄
法眼 读书
季卫东:网络空间也需维权 本刊2月荐书
汪丁丁:认真对待新闻的权利 《伟大的博弈》书摘:这种趋势会不会持续下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