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大剧大国崛起诞生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3:30 财经时报

  刘巍

  在这部纪录片里,历史仿佛就“活”在现实的点滴之中:一栋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残破的遗址间,一个偏僻的博物馆里,或者活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

  央视2套首播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搅热了这个本来就有些暖冬的季节:先是众多历史学家、政界名人纷纷撰文评论,紧接着企业界、传媒界、文化界相继加入讨论。与此同时,万册首印同名书籍早已销售告罄。

  “一部纪录片变成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是极少见的现象。”该片总编导任学安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强调。

  动机缘自一条广播新闻

  “解读15世纪以来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崛起》的主要动机。”任学安说,在该片热播后,关于这部大剧制作的幕后背景的猜测频出,他不得不出来一再澄清。

  事实上,决定拍摄这部号称“巨大工程”的电视纪录片,缘起是一条偶然中听到的广播新闻。

  那是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任学安说他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

  9个大国,500年历史,在北京噪杂拥堵的三环路上,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念头让他激动不已。在他的提议下,2004年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

  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按照制片方的要求,完成了对九国崛起历史的整理;9月,电视节目内容大纲完成;年底,电视脚本的初稿基本成型。至此,任学安率领的团队完成了对电视片主体内容和主题的确认。

  “这一年是我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任学安说,在经过了近一年的走访、研讨,跑遍北京各大书店买来了几百册历史书,数易其稿,做了大量案头准备。

  “在面对浩淼历史的时候,我认为最难的是删繁就简,清晰表达。”

  “在形成电视语言的时候,我认为最难的是深入浅出,情理兼顾。”

  “在七个摄制组准备出发的时候,我认为最难的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找到要找的人,拍到要拍的场景。”

  “在六台编辑机摆在面前的时候,我认为最难的是从几百盘带子里挑出合适的画面,构建易于解读的场景。”在一个个难题后,在一次次讨论中,《大国崛起》得以成型。

  电脑特技还原历史画面

  “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强国历史为题材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监制、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我们的七个摄制组分赴欧、亚、美九个国家进行深入采访和实地拍摄,拍摄了大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物、遗迹等,获得了大量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据说《大国崛起》7个摄制组先后采访了国内外100多位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使得该片得以反映出各国专家对于本国崛起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程度。

  在这部纪录片里,历史仿佛就“活”在现实的点滴之中:一栋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残破的遗址间、一个偏僻的博物馆里,或者活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远流长的典礼仪式上、活在各民族人民的眼睛和心灵中。

  郭振玺说,尤其是一些由各国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重要文献和历史实物原件,都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电视人自己拍摄的纪录片中,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493年签订的划分世界的条约和地图、哥伦布航海日记的手稿、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年的账册、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出版的最早版本、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最早印刷本(1789年)和《拿破仑法典》(1804年)、德意志最早的铁路路线图等等。

  葡萄牙历经几百年风霜的恩里克灯塔、欧洲大陆的“天涯海角”罗卡角、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仓库、日本长崎保留的荷兰坡、德国边境小镇才特尔的小学博物馆、美国保留殖民地时期原貌的普利茅斯小镇;西班牙和德国的国庆活动、荷兰一年一度的议会开幕盛典、英国第一列火车通车175年的纪念仪式、美国传统的模拟开国元勋演讲的活动……纪录片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文化长卷。

  为了尽可能地帮助观众理解那些遥远的别国的历史,制作组还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画面,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进行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的水晶宫、法国大革命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的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等。

  《大国崛起》的启示

  郭振玺说,《大国崛起》首播过程中,央视2套办公室就不断接到听众的电话,有的观众甚至说看一遍不过瘾。频道临时决定,在11月27日,首轮播放过后仅3天,就启动了第2轮播放。

  “《大国崛起》用电视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历史上强国崛起的故事,非常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他长期研究西方经济史,看了这部大型纪录片感觉可以给人几点启示,“一是对科学和教育重视,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新技术,随之诞生一批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他当时等级森严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科学发明要与资本结合。

  三是体制改革,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

  华旗资讯总裁冯军认为, “1949年我们开始自立,1979年我们开始自强,到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开始要腾飞。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播《大国崛起》,时机非常好。”

  “一个大国的崛起是有历史条件和背景的。大国在自身的发展中非常在意借鉴外国的经验,文化的、政治的、体制的改革。中国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应该整合力量,借鉴有益经验,谋划自身的发展。”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董事长李家祥说。

  而他的话,与纪录片制作部“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的口号不谋而合。

  从这个角度说,《大国崛起》点燃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