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60美元命题:不能推后的油价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5日 0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刘巍

  前言

  11月17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12月轻质原油期货收于55.81美元,为2005年6月15日以来的最低收盘价,与今年7月中旬的记录最高收盘价每桶78.40美元相比,跌幅高达28.8%。尽管随后两天出现回调,但从整体看,并未走出9月末至今的盘整格局。

  较之历史上由于政治原因导致石油供给减少而引发的三次油价高涨——1973年中东第4次战争、1979年两伊战争和1990年海湾战争,这一次油价飙升是一种“无危机涨价”,主要源于近两年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石油需求量大增所推动。今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油价大跌,并在55-60美元/桶附近呈现近2个月的调整,这究竟是一种脆弱的供需短暂平衡,还是暗示着四年原油牛市即将终结?未来,国际油价到底将何去何从?

  在国际油价明显回落的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则愈显尴尬。自去年起,为消化国际油价上涨压力,发改委六次上调成品油价格,而今国际油价跌幅超过20%,国内油价却始终未闻声响,为什么在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格追求与国际接轨,而油价下跌时却要讲求“特殊国情”?国际油价在跌至当前水平后,国内外成品油价格是否已经自然接轨?目前是不是成平油价格改革的一个恰当时机?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后,收入并未与世界接轨的中国老百姓,是否能承担得起油价波动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诚邀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高级顾问周凤起,纵论国际油价走势及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是为本期“天下论衡”。

  1. 石油牛市终结?

  主持人:11月17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12月轻质原油期货收于55.81美元/桶,为近17个月以来的最低收盘价,其盘中一度跌破55美元/桶关口,那么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的原因为何?

  周凤起: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石油需求有所下降,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投机资本本着“买涨不买落”的一贯特性也开始退出,必然加剧了油价的下落。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威胁论根本不成立,中国的石油进口还在增长(据海关总署10月1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原油的进口量飙升到1346万吨,同比增长24%,较曾经创造增长纪录的今年1月份增长了2.4%),但是国际油价已经大幅度下跌了。

  董秀成:我们首先要看看前期油价上升的原因:第一,对全球经济走势预期比较乐观,这意味着未来的原油需求将不断增长。第二,国际炒家的炒作,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而炒作的信息基础主要是地缘政治不稳定。第三,美国等大的石油消费国对油价放任的态度本身也导致油价升高。而现在油价之所以回落,也正是这几个原因发生改变。国际上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预期有所下调。地缘政治形势趋缓,比如美国政府一再表示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伊朗核问题。此外,从今年上半年,甚至去年年底开始,美国的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开始强调能源国际合作,包括大的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以及石油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的对话等等。

  林伯强:油价从今年7月最高纪录78.40美元/桶跌至9月末的60多美元/桶,这个过程确实比较快,但是最近一两个月来,油价基本维持在55-60美元/桶之间,应该说是比较稳定的。纵观这次油价下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石油期货的投机性特别强,而投机的特性就是放大价格波动的效果,因此才会出现油价冲击80美元/桶的情况,而现在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回归。我们都知道,投机都是有基点的,这一轮投机的基点主要在于供需关系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油价也曾出现翻倍增长,但主要由于政治原因,比如1973年石油禁运、1979年两伊战争以及1990年海湾战争引发的三次石油危机。但此轮油价增长并没有出现大的政治因素,所以还是需求增长所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加之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猛增,导致原油需求大于供给,进而推动油价。而今年以来,石油需求增长似乎开始放慢,据统计,2005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的消费量与上年相比下降0.5%;中国石油净进口13617万吨,比上年减少756万吨,下降5.3%。但我们要注意,这种需求增长导致的油价暴增比以往因政治而起的更为惹人担忧,因为后者仅是一个短期行为,而需求增长的影响则是长期性的。

  主持人:从2002年开始,本轮油价上涨历时已经4年左右,很多人判断这样一个原油的大牛市即将过去,那么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油价走势持有怎样的判断?

  林伯强:我觉得国际油价应该会在55-60美元/桶之间维持一段时间,然后会上一个台阶,并在这个台阶上适当回调、稳定一段时间,然后再不断如此反复的台阶性的往上滚,除非供需出现特别大的变化。这种台阶式的增长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有明显的体现。至于油价能在当前的台阶上维持多长时间,我认为主要取决于需求的增长,因为供给方面石油输出国可以调控产量,但需求并不是想减少就减少的。为此,主要能源消费国,尤其是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必须要在节约能源、寻找替代能源等方面有所作为,以避免需求增长过快,否则油价肯定要再迈上一个台阶。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尽管说很多人告诉你不要担心,但没有人能保证30年后我们是否还有充足的油用。凡是说不要担心的大多是石油公司,因为石油公司并不希望石油价格涨太高。这个问题特别有趣,你们大概都以为石油价格越高,对石油公司就越好,其实并非如此。油价升高,短期内石油公司利润会增加,但就中长期而言,石油公司的利润反而可能会减少,为什么?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油价越高,国家对石油资源的重视就越大,交易成本增大,国家拿走的那部分利润也会随之增多,甚至可能千方百计的把以前给你的石油资源再夺回来。同其它行业不同,石油正在重新国有化。记得壳牌公司在西伯利亚罗斯库页岛的一块天然气资源,就因为当地政府以污染环境为由停止开采,其实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油价太高了,当地政府想要多一些。第二,油价上涨,生产成本也会往上走,比如员工工资。

  周凤起:总体上来说,我对未来油价是看跌的,但是也不排除在下跌过程中出现局部回升,因为油价受多种因素的刺激,比如冬季来临,气温骤减,会导致需求增加,或者飓风等其他自然灾害导致石油减产等,都会影响到石油的短期价格。但是总的来看,我感觉现在50多美元/桶也还是一种高位,而非正常价位,我认为起码要跌到40多美元/桶。当然现在要从六七十美元/桶一下子降下来,供应方肯定不舒服,所以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要减产,但OPEC也不能完全来扭转世界供需的局面。

  董秀成:原油价格的下一步走势,将主要是取决于OPEC的政策。因为虽然目前世界市场上石油净输出国数量不少(俄罗斯、巴西、尼日利亚等),但OPEC国家仍然保持着石油供应上的垄断地位,仅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有全球石油储量的1/4,超过了俄罗斯、巴西、尼日利亚等国石油储备量的总和,而且到目前为止,OPEC国家仍拥有很高的闲置生产能力。而OPEC的行动主要取决于自己的预期价格,按照我的判断应该还是维持在2000年制定的正式价格区间22-28美元/桶。考虑到美元较当时贬值差不多50%,如果以25美元/桶的中间值计算,现在的油价应该是50美元/桶附近波动比较合理。但一般而言,国际期货市场的原油价格比OPEC一揽子价格平均约高出3美元。如果OPEC想维持原来的目标,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价恐怕不能低于55美元/桶。前些日子,油价跌到60美元/桶,OPEC采取了减产等措施,我想他们实际上并不是想把油价稳定在60美元/桶,而是担心回落到55美元/桶,甚至更低。所以OPEC下一步政策对国际油价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其大幅度减产以控制价格,油价肯定还会回升。但是OPEC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其行为的不确定性很强,诚信力较差,而且成员比较松散,内部也不统一。

  2.油价改革势在必行

  主持人:在现在国际油价已经跌到50多美元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是怎样的?

  周凤起:如果以上周五(11月17日)的收盘价衡量,我觉得国内外的成品油价已经基本一致。按理来说,一个月之内如果国际油价维持在同一个价格的话,国内价格就应该做出反应。假如默默无闻等到国内成品油价格高于国际水平了还不降价,受到公众的指责就更多了,形势也就更被动了。但是政府在这方面可能考虑很多,或者想一下子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上做出大幅度的迈进,滞后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迟迟没有反应,恐怕也不太好交代。

  主持人:既然国内外成品油价已经接近一致,那现在是不是国内进行成品油改革相对比较好的时机?

  董秀成:我觉得如果国际油价的跌势再继续下去,或者油价在现在的水平持续一段时间,新的价格机制很可能会出台,而且价格也可能会有所回落。

  林伯强:其实我觉得即使油价没有降到这么低,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也不能再往后推了。因为我们确实是可以做到与国际接轨的,如果政府认为某个行业或弱势群体需要扶持,可以提供补贴。事实上,中国现在的低能源价格就是补贴,只不过由石油公司承担了,但这本该是政府应做的事。政府补贴并不是意味着政府财政减少,因为石油企业仍然具有高利润,政府完全可以提高石油资源税,用于弱势群体的补贴。可能有人认为这不过就是换个形式,但实质一样,其实不然。因为这么做有助于形成一个合理透明的石油定价机制,这样就可以很清楚地告诉老百姓,你现在使用汽油所付出的成本这么低是因为政府在给你补贴。而现在价格机制扭曲,所以老百姓认识不到他们所付的价格比汽油的成本还低,也不能认同成品油提价,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是石油公司挣那么多钱却还要再涨成品油价。

  另一方面理顺价格机制对石油公司也有好处,因为他们的效率有所提高可以马上通过公司利润明显体现出来。但是以目前这种定价机制是体现不出来的,因为现在石油公司赚的是国家低能源资源税的钱,赔的是为国家承担社会责任,这样对石油公司本身也很烦恼。而建立透明价格机制后,国际原油涨价企业就加价,国际跌价企业就跌价,就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运行,不必去承担过多的职能。很多人说国企要承担国家责任,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国企还是一个企业,如果要他承担政府的职能,那叫什么企业?而且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又怎么能衡量出它的效率如何?

  所以说,两者产生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举一个例子,现在电价涨价要举行听证会,其实根本没有实际意义,老百姓哪里明白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在理顺价格后,电价听证就变得有意义。因为在听证会上,可以跟老百姓算清楚这个电价是为什么涨,因为煤价涨了,至于政府那边补贴你多少,那是政府的事,跟我们企业没有关系。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试图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那么当前的思路主要是什么?

  周凤起:改革思路就是要和国际成品油价格接轨,因为不接轨就没法进行国际贸易,比如国内汽油便宜,广东汽油需求就马上加剧,因为很多香港车都跑到深圳来加油。甚至还可能出现反走私,本来我们偷着从国外进口躲避关税,现在反而把中国的油走私出去了。

  但是接轨要从原油接轨开始,并不是从成品油直接接轨,因为成品油价格是实时波动的,我们的机制恐怕来不及,所以国际上成品油价格比原油价格也是大概要慢一些。如果我们的原油价格和国际接轨以后,考虑到运输的费用、到岸的价格以及加工成本、税收等等,这样把成品油的价格大体上能够与国际接轨也就算是比较好的了。

  董秀成:在中国每年大量进口石油的背景下,与国际油价接轨是必然的,但是至于怎么接,我个人还是认为原来的那种“原油与原油接轨、成品油与成品油接轨”两者同步的方式更好。如果原油一个月调一次,成品油也应该一个月调一次。但是我不太主张用间接挂钩的方式。

  主持人:为什么呢?

  董秀成:我认为给政府增加了麻烦,操作起来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不同炼油厂的规模大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吨油的加工费也都不一样,那么我们政府如何来确定这样一个合理加工成本?政府很难界定所谓的合理加工费用,那么就只能取一个均值,但这样实际上又变成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公平的对待,很难操作。而如果采用两头接轨的模式,那亏损与否就不用政府操心了。比如中石化去年因油价倒挂亏损,他可以很理直气壮的向政府要补贴,而如果原油和成品油两边都接轨的话,那他亏损不亏损就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政府制定一个成本和利润率,那么一些企业还会找你,因为他觉得政府制定的标准不合理,所以我个人认为从可操作性上考虑,成品油间接接轨的模式对政府来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周凤起: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肯定是要按照主流的炼油企业的成本来算,不会照顾过分落后的企业,所以前一段时间各大石油企业也是在一起商议,如果企业生产效率过低,生产工艺过分落后,成本过高,可能在竞争当中就会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3.应开征石油消费税

  主持人:1998年以来,中国成品油价格是根据前月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加权平均价格为基础确定,但在2004年以后,由于国际油价暴涨,国内难以承受,因此中断。那么此次成品油价格改革后,是否又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而中断?

  董秀成:我想如果现在恢复这种政策,至少公众反应不会太大,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影响也会小一些,这是一个时机问题。政府在推出新的价格机制时,会考虑到一些条款以应对油价暴涨甚至油源中断的极端情况,应该会有应急措施。

  主持人:您的应急措施是指什么?

  董秀成:比如油价暴涨时不完全按照原来的做法,政府进行一些价格指导,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承受这种压力。另外,对后续相关产业、相关群体还会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所以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现在一接轨,过两个月国际油价涨到90美元/桶,国内也跟到90美元/桶,政府不会这样做。

  周凤起:成品油价与国际接轨是否会再次因国际油价飙升而中断,主要要看政府的改革决心。不过我个人人为,既然做了决定就应该彻底执行,而不能随意中断,除非改变这个决定。一旦油价与国际接轨后,政府就很难再进行干预,如果出现油价暴涨,也只能是补助一些弱势群体和弱势行业,但也不可能全体补助,因为国家补助的钱也是来自纳税人的,把全体人的收益拿来补助少数人高消费的话也未必合理。而对于中产以上阶层的人,油价高了,正好可以抑制消费,迫使他们少开私车或者不开私车。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油价在一定高度有助于推进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促进企业降低能耗,寻找替代品等等,但是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油价走低的话,有没有可能削弱这种促进作用?

  林伯强:一旦与国际接轨,国内油价就应该与国际油价走势一致,这与是否能促进中国节能是两码事。如果中国认为油价太低,那可以加税,但是不能把国际市场价格机制扭曲。但我觉得首先要等价格接轨以后,有了一个合理透明的石油定价机制,再考虑税的问题,因为现在政府还得补贴,也许就是补贴少一点,可能还到不了要加税这种情况。要不然,可能越弄越复杂,扭曲越严重。

  董秀成:为什么

燃油税迟迟推不出来,原因就是现在油价比较高,如果再加上燃油税这个杠杆,公众就更无法承受。如果国际油价继续低,比如说低到40-50美元/桶,我们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肯定要下降,这个时候燃油税就会很快出来的。

  周凤起:我倒觉得价格越高越要推行这样的消费税,因为这样才能把需求抑制下来,少消费不久恰好就可以达到平衡,而不消费的人就少负担,这是比较合理的,在市场经济中也很容易理解,毕竟要建

节约型社会就要鼓励节约。我认为现在燃油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油价过高,更多的是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规则出台以后,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会有所变化,各自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有种种推迟的理由。

  实际上我认为比较彻底的应该是征石油消费税,不仅仅是车辆使用汽油要缴税,而是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石油消费者,都要交税。而针对石油不同的用途可以有不同的税率,比如弱势群体、农业用油可以予以照顾,而国家不鼓励能源消耗的行业,可以多征税,这样就可以贯彻国家的意志,而不是把这个不合理的利润赋予企业,更何况这些石油企业又都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外国也有股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