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式的罗斯福新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 12:08 中国经营报

  作者:钱敏泽,高辉清,胡少维

  三农问题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旨在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对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格局都将带来巨大影响的一项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这一点,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罗斯福新政:起源与借鉴

  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复兴、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预政策,史称“罗斯福新政”,重点在于解决金融危机问题,但同时也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农业调整法》的目的是通过政府干预,减少剩余农产品,促使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恢复农业收入。政府还成立了一些贷款机构,以帮助农民还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先河,在果断实施应急性措施和长远改革中使美国经济得以复苏。

  在罗斯福新政实施之前,美国人崇尚的是自由资本主义,主张政府“无为而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出现、而且能够获得成功?

  最近,我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罗斯福新政之所以会出现和能够成功,核心因素离不开收入差距的变化——这一点,恰恰是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大都出现了生产过剩矛盾,这种矛盾在进入工业化后期的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表现得尤为严重——经济危机层出不穷。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经提出在工业化阶段,分配差距会呈现倒U字形变化假说,即分配差距在工业化中后期呈现出快速扩大并在高位保持一段时间后才下降。根据这一理论,分配差距在工业化阶段逐步扩大,导致收入分配向少数人倾斜,导致社会财富集中与消费需求之间矛盾形成和加剧。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劳动要素的微观调节机制在工业化阶段后期最终酿成了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恰恰是有效地缓解了收入差距的矛盾。新政中涉及的救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法案、公平劳动标准法等措施,为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促使美国向福利化社会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罗斯福新政也留下了一个遗憾,那就是政府干预的时机并不是很理想。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产生与罗斯福新政实施时间已是在西方工业化矛盾进入最激烈的尾声,错过了最需要干预时期,导致不得不以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来调节生产过剩矛盾,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警觉。

  新农村建设:中国式罗斯福新政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27年,国民经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西方工业化后期产能过剩的弊端已经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中国的产能过剩最早出现在1987年。当时,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周边国家汇率大幅贬值,严重抑制了中国出口贸易,并引发出了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是,1999年以后我国出口又开始大幅增长,奇怪的是,产能过剩现象却从此“阴魂不散”。这一事实说明,中国产能过剩的根子还是在国内。但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产能过剩实际的深层原因还是收入分配差距。

  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市场化改革时期,中国经济是以农业承受巨大代价支撑工业发展起来的。进入市场化改革后,中国采取了优势资源向经济特区和城镇配置的发展模式。这种由“先天”带来的工农差距和后来采取的资源向城市倾斜政策,形成了分配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并且在非市场因素作用下进一步扩大。当前,占近60%的农业人口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从1984年的1.8∶1发展到2005年的3.3∶1。这个比例还没有考虑城镇分配差距迅速扩大,少数人积聚大量财富的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的国情已经和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前的情形极为相似,即生产相对过剩和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采取投入倾斜政策:增加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改善生存环境,免除教育费用,发展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对促进生产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消费将发挥出长效作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而且能够缓解工业化产能过剩现象,这恰恰是罗斯福新政的精髓。

  新农村建设未来的两个基本重要政策取向

  新农村建设不仅解决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产过剩问题,也是如何将农村带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问题。在免除农业税、给予农民直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之后,未来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要跳出“农”字思维陷阱,注重以下两个基本取向。

  一是要解除城市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包括就业、适龄儿童就学和居住的各种限制规定、地方性政策。近几年,已有更多的城市和省份取消了农业户口在城市就业的限制。但是,彻底清除农民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中受到不合理限制的实践还只是刚刚起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权益、社会权利、社会保障等更多的问题有待于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农民做出留在城市或返回农村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不仅应着眼在“硬件”设施投入上,更要注意对智力的“软件”投资。中国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发展大环境下产生的,所以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要考虑到工业化发展特征和需要,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资源的浪费。作为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在两年内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但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投入还显得不足。由于大量劳动力转移受制于劳动技能的提高,义务教育显然不能完成这个重任,因而农村教育还需要与职业教育衔接。

  从工业化发展的全局与背景上看,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不仅会让农民看到未来家乡的希望,更会让他们感觉到城市具有吸引力。其综合效应是让农村和城市两头都热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应对调节分配差距和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建设性地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