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换届之年要谨防投资冲动削弱宏观调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07:00 东方早报 | |||||||||
早报特约评论员 高辉清 根据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2005年我国GDP为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但增幅比去年下降了0.2百分点。至此,在新一轮紧缩型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经济增幅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了回落。面对这一状况,许多人认为,宏观调控效果已经显现,紧缩型的政策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对于这一点,早报去年5月份发表的《“十一五”起步年或成调整年》一文对此就已有论述。文中提出了两个理由:一是本轮宏调难度较大,二是宏调应经历一个巩固阶段。所以,2006年宏观调控需要继续坚持。 现在看来,支持这些观点的有关论据正在变得越来越多,这些观点也还是经得起检验的。换句话说,本轮经济巅峰虽已过去,宏观调控却依然还处于进行时。 本轮紧缩型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有二。一是防范通货膨胀,二是抑制投资过热。第一目标几乎是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就已经实现。第二个目标则很显然还远未完成。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尽管与上年相比,增幅已经回落了0.9个百分点。但与历史正常水平相比,其增长依然明显偏快。固定资产投资还远未调整到位的另一个理由还在于,目前我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太大。从去年转移到今年的投资规模就高达10万亿元。 由于本次宏观调控的方针是“有保有压”,在抑制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规模膨胀的同时,也加大一些薄弱领域比如农业、能源等的建设。这会使得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时间变得更长。 今年许多地方政府将要换届。受其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平常年份相比,尤其强烈。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在换届前,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新位置,现任政府官员需要出更多的业绩。在科学发展观还没有落地生根的情况下,通过投资来拉动GDP的增长依然是最便捷、最好掌控的手段。在换届后,多上项目和快上项目,也是新官们在短期内快速打开局面的最好方式。正因为如此,继续保持宏观调控力度不变,谨防政府换届效应危害宏观调控效果是今年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所以,要正确分析经济形势,就要具有经济周期观。我们不能被经济的短期波动牵着走,一见上升就喊过热,一见下降就喊偏冷,以至于永远在通胀和紧缩的恐惧中徘徊!事实上,已经有了太多的理由可以相信,本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要真正调到位,少说也还需要35年。即使打一个提前量,调控政策至少也应该再维持一段时间。 当然,在不松“油门”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猛踏“刹车”。事实上,从1997年以来,我国一直就在进行着反通缩的拉锯战,8年中就有3年物价是负增长。目前中国贫富差距加大,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大部分财富流向少部分有钱人手中,但他们有钱却不消费,而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想消费却没有钱,以至于居民消费能力远远落后巨大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使得物价具有了“天然的”下跌本能。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投资项目的在建规模异常庞大,前所未有的新增产能将从今年起逐步释放,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届时,如果没有相应的需求来“对冲”,一场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立刻就会来临。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判断:一是,今年经济发展不能太快,因为我国经济刚刚从高位小幅回落,如果在此基础加速发展,很快就会再次变得过热,以至于刚启动,就要刹车。二是,经济也不能发展太慢,否则就会引发通货紧缩。 那么,唯一的出路只有在不断培育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继续保持一定的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以应对来自非市场因素的冲击。这样一来,2006年的中国经济走势,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央制定的预期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