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清: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循环经济模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 08:34 新京报 | |||||||||
作为“五年规划”时代的开启年,2006年经济的启动方式、运行方向和增长速度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们都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这艘巨轮能否沿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航道,顺利地驾向“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彼岸。 为了起好步,开好头。200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将“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方针政策,进行深化与初步落实。另外,作为2005年的后继年,2006年的经济工作还必须注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有关明年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猜疑大多都会很快看到谜底。在此,笔者只想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相关问题作一简要预断。结论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需要做好3个“坚持”、2个“转变”和2个“重点”。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推进城市化建设 一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2004年我国已经突破了人均1000美元,而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既是战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突显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地增长,整个社会和经济就很有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二是坚持实施“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计划工作会议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轮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是正确的,而且业已见效,但是现在还没有调控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相对稳定地将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以时间来换空间,直到最后到达宏观调控的要求,为新一轮经济的启动做好准备。 三是坚持推进城市化建设。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继续推进城市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因为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就偏离了这一方向。为此,明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户籍改革,清理专门针对进城就业农民的限制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同时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工作和传统经济模式将要转向 一是政府工作从以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社会发展为主。与前10个“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计划,而且更是一个社会发展规划。为了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协调与公平,我国长期以来的建设型财政将加速向公共型财政转型,在减少政府职能“越位”的同时,花大力气弥补政府职能的“越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二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循环经济模式。与过去相比,“十一五”规划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有两大进步:一、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衡量标准;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政府将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通过各种市场、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限制资源消耗型行业发展。鼓励资源勘探和合理开发,限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多渠道支持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将成为重点 一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投资增长,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都在于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过快的投资不仅再次导致资源瓶颈现象的出现,而且给未来的通货紧缩留下了巨大隐患。另外,按照“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要求,我国将贯彻执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发展战略,从而为减少贸易摩擦和优化外部环境创造条件。因此,在继续保持对固定资本投资适度调控的同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就成为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明年,新一届政府将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比如,大规模减免农业税,提高了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证水平,提高个税的起征点和公务员的工资等等。 二是加强政府公共财政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加速新农村建设将是明年的一个重头戏。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政府将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将提前两年完成。财政支出将重点向农村教育和卫生领域倾斜,力争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争取在中西部偏远及贫困地区率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取消学杂费。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将试点的县(市、区)由目前占全国的21%扩大到40%左右。与此同时,国债或财政资金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上水、下水、电、道路等,促进农民消费和生产的发展。 □高辉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