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高辉清:促进消费与控制产能 一枚硬币的两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11:01 中国经营报

  作者:高辉清 来源:中国经营报

  硬币落地,会掷地有声, 而促进居民消费和控制过剩产能将共同构成今年宏观调控这枚硬币的两面。

  促进消费与控制产能殊途同归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继续保持对固定资本投资适度调控的同时,必须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这种“稳投资,扩消费”的取向,被定为今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第一个重点。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本轮经济过热主要是投资需求的过热,相形之下,消费需求则显得不足。刺激消费不仅可以与抑制投资需求形成对冲,而且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现象;二是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不能将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在出口之上,否则的话,不仅会恶化我国经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且会削弱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国民经济的安全。

  但是,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抑制产能过剩则成为了另外一个重点。2004年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公布了6个投资过剩的行业,分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焦炭以及水电等。2005年的会议则增加了煤炭、纺织、汽车、铁合金等4个行业。6个于是变成了10个。再后来,有关部门又将电力加了上去,10个又变成了11个。其中,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程度都超过了30%。由此可见,如果这个状况不能得以改变,我们将很快看到一场商品过剩的恐慌。与之相比,以前所有的过剩只能算是小孩子过家家时玩的游戏。

  于是,鼓励消费和控制产能就这样横空出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跨越的两根标杆。于是,有人也表示担心,一次跨越两根标杆可能会有很大的难度,正如同时追逐两只兔子一样,最后可能会连一只兔子都抓不着!

  但事实上,鼓励居民消费和控制过剩产能表面上看来是两码事,但本质却是一致的。前者是从需求的“起点”向前走,后者是从供给的“终点”往后走,最后两者碰到一起,需求与供给实现了对接。

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如此而已!

  刺激消费过程漫长

  为了刺激消费,政府将继续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采取措施。主要包括:全部免除农业税,进一步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大幅度提高个税的起征点。实施《公务员法》,设立定期增资原则。而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今年用于农村的政府投资将向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和饮水等几个领域倾斜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改变在许多地方“农民买得起彩电、冰箱,却支付不起高昂的电费;买得起洗衣机,却没有自来水”的现状。

  但是,收入政策的调整和到位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刺激消费方面,能够直接见效的还是对市场消费热点的培育。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几次消费浪潮都是由相关热点所拉动。目前,农民的家底还太薄,要培育出消费热点来,还需假以时日。而在城镇,消费热点依然还是住房与汽车。但这两者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政府希望它发展的方向与市场自发发展的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房地产方面,政府希望多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价房,但市场人士更热衷于高价商品房。在汽车方面,政府希望小排量节油车,但厂家大多乐意生产中高档车。地方政府也不希望大街上跑的都是小排量节油车,因为那“有损市容”。

  由此可见,尽管从长远看,鼓励消费是实现供需平衡的较好办法。但近期看,主动抑制过剩的产能反而是最可掌控和能够见效的方法。

  控制产能的新阀门

  根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除了继续管住土地和信贷之外,今年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又多了“环保和安全”两道控制闸门。其中,“环保”列为新的一道闸门应该说是在发展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必然之举。而“安全”闸门之所以被选中则主要与近年来各类安全事故频出有关。为了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政府还颁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当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论是促进居民消费,还是抑制产能过剩,今年都可能难以到位。但是,两者的合力却可能使得今年宏观经济得以继续保持较快平稳,从而实现了我们的最根本目的。

  也许,这将是今年宏观调控中最有戏剧性的一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