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十一五规划 > 正文
 

刺激消费需求 十一五规划的手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 15:13 中国经营报

  作者:高辉清

  明年是“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在这即将来临的新的五年中,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责任也很重。我们需要转换社会发展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我们需要转化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深改革,尤其是政府自身的改革。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然而,“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并不宽松。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挪腾空间之狭小可能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因此,刺激消费需求就成为“十一五”时期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如同围棋中的手筋。

  外部环境:经济发展速度须适中

  首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不能太快,原因是本轮宏观调控还没有到位。虽然,本轮紧缩型宏观调控起始于2003年,并且大家都“公认”经济增长在去年10月已见顶,但从今年前8个月的经济运行状况看,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从GDP的支出看,城镇投资增幅为27.4%,低于去年同期。但如果扣除物价水平之后,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还要高。至于消费增长,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增幅,都快于去年同期。而出口顺差之大,更是去年同期无法相比。以此趋势发展下去,我们认为,如果不考虑库存投资的变化,今年GDP增长应该在10%以上,远高于去年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十一五”时期,如果经济继续快速增长,资源支持作用将难以为继。

  其次,经济又不能发展太慢,否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事实上,从1997年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反通缩的拉锯战,8年中就有3年物价是负增长。其主要根源在于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由于历史上分配政策和农村政策等失误,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大部分财富流向少部分有钱人手中,但他们有钱却不消费,而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想消费却没有钱,以致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巨大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使得物价具有了“天然”的下跌本能。而从目前趋势看,由于投资项目的在建规模异常庞大,前所未有的新增产能将会在2007年出现。届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总需求来“对冲”,一场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立刻就会来临。

  刺激消费:地产业仍是热点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在继续调控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持需求不出现大的回落。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惟一的选择就是刺激消费。

  从理论上讲,刺激消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居民(尤其是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二是培育市场消费热点。

  很显然,新一届政府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为农民减税,提高各地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证水平,提高了30%,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等等。十六届五中全会,政府又明确提出,“十一五”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由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承担更多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并进一步扩大社保医保范围。由此可知,政府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基本上是,“能做的”都已经或者即将做了,未来这方面主要的工作应当就是“落实”。

  但是,收入政策的调整和到位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刺激消费方面,能够直接见效的还是对市场消费热点的培育。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几次消费浪潮都是由相关热点所拉动。20世纪60年代是“老三件”,80年代是“新三件”,90年代是手机、电脑、音响,前几年则是住房与汽车。

  那么,在“十一五”时期,能够带动消费增长的热点又可能是什么?笔者的看法是,对农村来说,家用电器是潜在的消费热点,对城镇来说,依然还是住房与汽车。

  最近,中央政府似乎接受了林毅夫教授的一个提议:效仿上世纪70年代的韩国和80年代的中国台湾省,掀起一场以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即使这些建议被迅速地落实,到了它对农村消费产生出明显促进效应的时候,可能已经是“十一五”末期了。因而,整体上讲,对“十一五”消费的促进作用不会太大。

  如此看来,为了保持“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促进城镇居民消费依然至关重要。鉴于油价高涨和

能源紧缺对汽车业的制约,加大
经济适用房
和低价廉租房建设,让
房地产
业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就成为短期内必须迅速解决的重大课题。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战略规划处处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