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摆脱欧美配额大棒 中国纺织企业越南的幸福生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 14:50 中国经营报

  作者:索寒雪

  面对欧美“配额”“特保”的大棒,如何摆脱“配额”之痒,继续把大批纺织产品销往欧美,成了中国纺织企业苦苦寻求的解脱之道。

  记者观察到,越南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以及能规避出口限制等要素,已诱发越来越多的
江浙纺织企业移师越南。

  绕道越南,摆脱配额危机

  10月初,当国内3385家纺织企业还沉浸在首次输欧配额纺织品中标的喜悦中时,有一些浙江纺织企业却已经另寻出路。

  做了15年纺织品外贸加工生意的楼明良,对于

商务部的配额拟定价并不满意。“现在,纺织品加工的附加值并不高,再加上配额和原料的成本高涨,纺织企业的利润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而把原材料运往越南进行转口加工,配额的成本几乎为零,劳动力价格则更加便宜。”现在已经开始有不少的国内企业闻到风吹草动,而积极转产越南。

  目前,楼明良名下共有三家制衣厂,一共1000多名工人,过去十几年企业主要是以加工外单为主。今年,虽然欧美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已经严格设限,但是不久前,还是有一家知名的国际品牌与楼明良的企业签订了3万件针织上衣的订单,而这些产品正是此次欧洲限制进口的五类产品之一。记者在楼明良位于湖州的制衣厂内并没有看到工人在加工相关产品以及原料,楼明良向记者透露,企业已经委托越南工厂进行加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已经跟随订单去了越南,而目前工厂加工的多是尚未被设限的压胶衣裤。

  为了能够将订单转至越南加工,一些企业颇费周折。为了绕道国家的外汇管制,先在香港或太平洋岛国等免税地区注册了公司,开设了账户,与越南企业的金钱交割都通过这些海外账户进行的。

  据悉,这些转战越南的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分别将加工所需的主料和辅料从全国各地采购后一齐运往厦门,然后通过集装箱海运直达越南。楼明良透露,这一运输过程的成本很低,与国内成本相差无几。

  与楼明良一样,在经过一番成本及配额的权衡后,江浙一些具备实力的国营纺织企业甚至已经去越南投资办厂,如光明集团。据悉,在越南开办一家500人的工厂投资只需70万美元。

  印度是对手,越南是下家

  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后,越南的企业几乎是第一个笑出声的。早前,作为世界最大的低成本制造基地的中国的崛起,以及越南何时能够加入世贸组织这一不确定因素,曾使越南的纺织行业在2005年已经步入了下降通道。年初,越南纺织协会主席黎国恩还担心,越南纺织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和印度在美国配额取消后,将会给越南企业带来致命的冲击,但是现在步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还是给越南留下了一线曙光。

  一直从事中越纺织品加工的中介商、泰国人迈克年初曾“愁眉不展”,但是现在他告诉记者,在欧美对中国纺织业设限的第二天,越南纺织品加工费立即上涨了30%,不少濒临死亡的企业被救活了。据悉,越南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500家,其中有近1000家成衣加工企业,工人平均工资只有约60美元/月。

  但是,对于劳动力同样廉价的邻国印度,中国纺织企业却很少涉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越南与印度纺织行业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越南纺织业在原料、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还要依赖国外;但是印度则与中国一样,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印度的角色更像中国的对手。

  印度经济学家SAQIB博士告诉记者,目前欧美并没有对印度纺织品设限,印度纺织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10%,比原来翻一番,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欧美对中国设限,为印度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印度印中贸易中心首席执行官卫勇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已经有大型的纺织企业着手考虑在印度办厂以及进行转口贸易,已经有30家印度企业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年底举行的“中国—印度经贸发展高峰论坛”与中国纺织企业“牵手”。

  但是也有企业对这种合作并不看好,一家赴印度考察的企业认为,目前进行投资条件尚未成熟。“印度的宗教及工会组织力量强大,致使工人的劳动时间有限,这与中国和越南相比,投资回报并不高。”

  低端生产套牢中国纺织企业

  虽然,越南给了中国企业一条“活路”,但是对于多数企业来讲,这条“通天的大道”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记者来到位于浙江东阳近郊一家知名的裤类加工厂,看到这里已经大门紧闭,人去楼空。有谁会想到这家工厂曾是业内专职裤类加工企业的翘楚呢。该企业前任管理者告诉记者,这家工厂已经开办7年之久,产品多数为销往美国的低档裤子,而从5月美国对中国的化纤制裤子实行数量限制起,企业就接不到订单,经营每况愈下。时至今日,这家早前拥有500台机车、800名工人的纺织品加工厂已经走投无路了。“转而生产那些非设限产品,对企业来讲也很困难,由于产品长期过于单一,技术工人已经丧失了其他产品的加工技能。”对于转产越南这样“遥远”的事情,对方更是表示茫然。

  “这些纺织企业的死亡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在国内进入纺织行业的门槛很低,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并不高。多数企业只看到了单一产品加工流程短、周转快这样的眼前利益,还没有能力高瞻远瞩,何况去搞清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

  面对层出不穷的贸易壁垒,以及中国纺织企业低端发展的困境,商务部也倡导企业去海外设厂。

  但是,对于那些缺少国家贸易知识,又缺少资本实力的企业来讲,去海外淘金,倒不如打“价格战”来得直接。据业内人士透露,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后,为国内品牌做代加工市场,忽然变得火爆起来,加工价格也更加低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