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创新指标 上海国企考核新思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 11:41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刘影 来源:中国经营报 3月23日,上海展览中心,酝酿这个城市未来创新战略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在这里召开。与此同时,上海市委组织部的调研员们仍在市内各国企中忙着干部考核。 上海市对国企高管进行的考核已持续一个多月。据知情人透露,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
“上海要有效运用考核杠杆,强调对企业创新的考核评估工作。”在上海市科技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向会场内的1300多名国企高管,宣布了推动国企创新的新考核机制。 陈良宇表示,通过考核机制创新,今后上海市“逼”国企、“引”民企,自主创新。 考核制度转向 “所谓‘企业’,顾名思义就是‘企划创新的事业’。”陈良宇坦言,“当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确立,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创新能力不强。” 据透露,目前,上海市的市管领导班子已经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根据不同职责、职能确定了“四类综合考核方案”。 在该方案中,领导班子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力度以及实际业绩都会被考核,考核指标的设计主要突出四方面: 首先,企业要有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在创新团队中处于核心地位,科研人员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创新投入力度。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在研发力量上,大企业和小企业不同,大企业很大一部分依靠自主研发力量,小企业主要依靠社会力量。三是创新成果,主要看企业拥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四是经营效果,看企业总的业绩中,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所占的比重。 上海经济已持续14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正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型,要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不容易。陈良宇感慨说:“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 眼下上海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规模扩大并没有造就一批有品牌影响的大企业,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也没有很大带动企业再创新的热潮,不少企业做大了,实际上只是“虚胖”,因为缺乏科学技术的“根”和自主品牌的“神”。 轻装创新 在上海经济结构中,国资仍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理应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为什么往往“有心无力”? 华谊集团下属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齐峻指出,以往的企业绩效考核中,科研和发展矛盾难以协调。 “虽然允许试错,但风险非常大。”齐说,“国企还有吃饭问题,还背着很多历史包袱。尤其成长型的国有企业,这种矛盾尤为严重。” 企业搞科技创新,一方面投入很大,一方面时间很长,短期内可能没有效益产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大激励机制建设,鼓励企业投入? “国有企业其实更有拳拳之心,有贡献社会、振兴民族的使命感。”齐峻总经理提出,政策应当对科技创新投入倾斜,不求企业当年多少利润,而是追求稳定增长,以及对社会服务的职能。 记者获得独家消息,上海国资委在完善考核分配体系时提出了两个“视同于”,其中一个就是“增加科研投入可视同于实现利润”,这条很可能被列入《上海科技创新配套措施实施意见(草案)》。 上海国资委单位副书记、纪委书记史丽雯对本报记者透露,所谓两个“不低于”,即为避免企业片面强调利润,考核中企业利润不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就可以;两个“视同于”,即企业用于增加科研投入和简化历史遗留问题的资金,可视同于实现利润。 3月17日,上海市国资委、市经委、市农委共同出资5000万元设立的上海市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正式发起成立。每年组织评选若干个代表先进技术的项目,对这些获奖项目领军人物进行奖励。同时,《上海市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也已出台。 据记者了解,《上海科技创新配套措施实施意见(草案)》正在讨论中,一套具有上海特色的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配套措施将不日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