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杂志:草根社区中商业的生存与希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11:02 《商界》杂志 | |||||||||
一个草根型社区的现状,折射的却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与希望。 □文/本刊记者 杨昌作 缘 起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一种商业社会学。 我们所考察的对象是一个位于西部某省会城市的小型社区,寂寂无名。从来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经济状况也不甚突出。居民大都是城市的普通市民,每天按时上下班,买菜做饭,养儿育女。没有繁华,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普通人的生活。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普通社区是没有关注价值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任何有特色的东西,构不成新闻的要点。 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到草根生存、平民致富这个大背景下面时,这个寂寂无名的小区就有了样本价值。透过这个小小的社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他们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也许折射的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与希望。 一心村概况:社区商业的土壤 一心村不是乡村,而是社区,确切地说,是一个位于西部某省会城市的社区。如果没有这次采访,也许很少有人会发现它。 一心村建在一个紧靠主干道的陡坡之上,面积大约50亩。十年前,一个台湾商人买下这块地皮,在上面建了4栋楼房。每栋有3~4个单元,总户数约700户。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这样的社区有很多,它们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面。 据调查,一心村的购买者多为当时的中等收入阶层,人均月收入为1500~4000元不等。和这个城市的平均收入分布情况十分接近。其家庭生活费用每户约在1000~5000元之间,换言之,这个社区的小生意容量为70~350万元,但每一户的消费能力有限,以生活消费为主。由于该社区紧邻一所高校的后门,所以还有部分学生生意。加上一个农贸市场位于其中,对周边的人流有一定辐射作用。 由此,各种社区生意就有了一块繁衍的土壤,种种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意便在此生根发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淘汰,目前各种生意已经比较成熟,趋于饱和状态。 通过调查,一心村目前的社区生意主要有以下几类:餐饮类、服务业类、日杂类,以及临时类——如晚上的烧烤摊、小吃摊,总数量90家左右。这个数字让我们吃了一惊,一心村只有两条不到50米的街道和20多个门面,竟能容纳这么多小生意生存! 从凌晨三点开始的生活 为了考察他们的生活,我们选取了2005年10月10日这天进行观察。 当天凌晨三点,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外面忽然响起汽车发动的声音。披衣出去,看到各栋楼陆续下来一些人,他们或发动小货车,或骑着摩托,一个个往外走。原来,这些人是在农贸市场做蔬菜生意的小商贩们。 据他们介绍,每到这个时候,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们都要早早起床,要么接货,要么到更大的批发市场进货。一般而言,他们要在每天凌晨5点前完成进货和摆货的工作。他们的顾客主要是一心村和周边居民区的居民。其辐射范围方圆500多米。据观察,这个农贸市场生意较好,服务也比较周到,买菜的基本上是熟客。 和他们一道起床的是水果摊贩们,十几个水果摊贩各自组合包了几辆小货车——其中几家合伙买了一辆,到20公里外的水果批发市场批发水果。勤快的天天亲自进货,想睡懒觉的偶尔委托其他人帮忙进货。由于一起进货批量大,价格可以比单独进货便宜些。 一个小时后,餐馆的人们开始起床,他们到农贸市场买菜,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意。包子店要更早一点,尽管整个店铺只有8个平方米左右,但是井井有条。老板亲自上阵,一边和面,一边剁馅,一边包包子,屋里灯火明亮,锅里热气腾腾,门口已有上早班的人在等包子了。 到5点半的时候,东边还没有发白,来了3个环卫工人。他们一栋楼一栋楼地收拾头天晚上居民门扔在门口的垃圾,然后用大扫帚清扫地面,扫帚摩擦地面的声音在晨曦中显得特别的清晰。一个小时后,他们将所有垃圾装上车,一个人在前面拉,两个人在后面推,呈之字形一点一点爬陡坡。在最陡处,拉车的人几乎平行于地面,推车的人用肩使劲顶着车尾,轻喊号子往上推。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到了6点半,天色渐亮,溜狗的人们起床了。一心村养狗的人很多,所以一到6点半,到处是狗叫,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7点多。由于狗叫扰民,常会吵醒人家清梦,爆发口角。 7点半,上班的人匆匆出发,到处是人声和主干道传来的喇叭声,一心村一天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从8点到9点钟左右,杂货店、五金店、纯净水店、移动公司服务点、理发店、洗衣店相继开门。如果从生意类别来看,餐饮类最早,服务业次之,卖水果的最晚。 从9点开始,两个外来的卖保健品和杂货的人,乘水果摊还没有开卖,在空地上铺了一张塑料布,摆上简易音响,开始叫卖。一般围观者是中老年人。据记者观察,这类生意看者多,应者少。这些人做的是江湖生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10点多,当上午阳光最好的时候,所有的门面和水果摊都开张迎客了,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总的看来,社区生意主要是一些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生意,很细微也很辛苦。以一对卖烧烤的夫妻为例,他们一般晚上8点开张,长期油烟熏灼,眼睛常常疼痛,两手变得油腻粗糙。如果生意好,凌晨2点收摊,如果生意不好,有时候要等到天明。那些水果摊贩们也一样风餐露宿,他们往往在露天里从早坐到晚,不论寒暑。冬天寒风嗖嗖的晚上,还看到他们眼巴巴地等着顾客,生意做得很不容易。 另外,他们的生意受天气影响很大,一旦有大风雨,当天的生意基本泡汤。所以每一天都很努力。 各种店铺的生意之道(一) 由于社区生意基本上是小本生意,而且基本上是熟客生意,所以,经营的方法就很重要了。 一心村有两条商业街,一条靠近学校,一条在社区,功能分明,也就呈现出两种生意之道。 临近高校后门的一条主要是小饭馆和销售软件的小店,消费主角是学生。据统计,这条街上有小餐馆12家,特点是便宜的价格。比如每盘素菜2~3元,荤菜4~5元。如果两个人消费,加上饭钱,10~15元就能吃饱。这对于学生而言,很具吸引力。其次是口味和丰富的菜品,以两家小面馆为例。其中一家主营小面、早餐,兼营串串和烧饼,种类丰富,摆在铺面上看起来很丰盛。另外一家主营小面和饭,种类单调,生意明显不如前一家。据前一家老板介绍,学生消费一方面是吃饱肚子,一方面是吃着玩,小吃一类就是吃着玩的,利润率也比较高,至少50%的利润。 卖软件的3家小店也是这样。为了降低成本,老板买来刻录机,自己刻光盘。1块钱可以看张碟,4块钱可以买张软件盘,薄利多销。据老板介绍,每天租几十张碟子不在话下,加上卖软件的收入,每个月可以赚几千块。不过风险也是有的,随着碟子价格越来越便宜,利润已经很微薄了。 位于社区里面的那条商业街则主要面对居民,其突出的生意特征是熟客生意、口碑生意。 我们选了其中几类作为观察对象。 一类是水果类。我们选了两个水果摊贩,其中一家两姐妹合伙,她们分别在马路两边各守一个摊,水果品种基本一样,诸如苹果、梨子、香蕉、葡萄、西瓜等大众品种。 她们善于发展熟客,比如买的次数多了,会单独给个价格,比其它水果摊贩的都低。她们卖水果也很有讲究,如果当天水果不好,她们会建议熟客今天暂时不买,改天拿了好的再买。当然,她们不会当着其他顾客讲,只是侧身悄悄地说,显得很亲近。另外,她们也要选择自己的独家产品。比如到了初夏,李子上市,她们会自己到产地采购,当天晚上运回来。所以,每年的李子都是所有摊贩中最新鲜的。据她们介绍,每天每人至少能卖300多斤水果。如果每斤赚2~3毛,一天能赚100多块。 另外一家是有固定门面的水果摊贩,他是一心村最大的水果商。他采取的方式是垄断,即大批量采购某一样水果,成本比其他人都低,使得其他人没办法和他竞争。比如每年西瓜上市的时候,他用一间屋子装西瓜,其他人每次只能采购几箱,和他没法竞争。时下,桔子正上市,他每天至少能卖500斤,过几天大量上市,他能卖1000多斤,问到生意之道,他老婆说:“货卖堆山。” 一类是餐饮类。餐饮类我们选了一家熟食铺子。据老板介绍,他每天能卖好几百斤熟食,比如卤猪耳朵、卤牛肉、烧鸡、火腿等等。价格一般为20元/斤。他每天上午9点开张,卤三次熟食,要买得赶早,晚上9点后就买不到了。老板说,每个月几万销售额是有的,利润率一般为25%,每个月房租和管理费用为1500元。照此算下来,每个月可以有近万元纯利润,让人惊讶。 问到他的生意经,老板说,主要是料好,烹制得法。他一边切肥肠一边告诉记者,比如其他人卖的肥肠可能有肥油,但他的绝对没有。每一种料他都尽量用最好的。 另外,据一些居民介绍,他在这里已经做了七八年了,口碑很好,连附近的大酒楼都要到他这里采购熟食。人也不错,一般几毛钱的零头都会不收。还可以赊账。就算是忘了也没关系,反正都是老顾客了。 离他十米开外也有一个熟食铺子,生意比他就差了很多,“才来几个月就想赚钱?”老板埋头切肉,“怎么可能!” 各种店铺的生意之道(二) 还有一类是服务类。我们选了一家中医针灸按摩店和一家理发店。这家中医针灸按摩店招牌很普通,叫郑氏推拿。一开始没怎么重视,接触之后,才发现老板郑医生居然是从一家大的中医院出来的,手法精道。他的收费很便宜,推拿按摩一次10元,针灸、打火罐一次20元,其它治疗至多30元。他生意很好,有时候需要排队。除了单次治疗,他还办理月卡,比如10次80元,购买的人不少。他为人平和,从不变着花样收费。口碑一直很好,每月赢利好几千元。他的屋里总是泡着一壶茶,和一些小茶杯,客人愿意喝就自己动手。 理发店的老板是个年轻人,和其他理发店不同,他的理发店清一色的男理发师,洗头的也是。老板说:“不用那些花招,关键是你理的发型要好,顾客喜欢。”除了手艺,还有价格,一般的理发,洗剪吹10元,如果只剪发,只收5元,染发则几十元到100多元不等。不论是小区的居民还是学校的学生,都喜欢到这里。 其他类。这一类我们选择了一家五金店和一个在晚上卖小吃的摊为观察对象。 五金店是一个浙江人开的,原店址是一家服务暧昧的美容美发店,生意一直不好,最后关门走人。浙江人来了之后,把每一个空间都摆上了产品。有一次,记者需要一颗钉子,想找他买一颗,他找了一颗说送你了。类似的事情不少,久而久之,小区居民一旦家里有小物件要买,多半就到这里来了。老板很精明,他的店里几乎有家用的所有的小五金用品。老板说,做这一行细水长流,眼光很重要。 而那个小吃摊则让人很惊讶。老板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原来做烧烤生意,后来竞争不过人家,被迫转卖小吃,后来她发现其实卖小吃也赚钱。她主要卖凉面、凉粉和三样消暑凉食。她说每天晚上如果生意好,可以卖到100~150元。利润较高,比如1斤凉粉1元,可以装2碗,每碗2元,成本6毛左右。一个月下来,赚2000元左右问题不大。她的顾客主要是学生,“开学的时候生意好些,放假生意淡些。夏天生意好些,冬天生意淡些。” 另外,她选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总是和几家烧烤摊比邻而居,“一边吃烧烤,一边吃凉面”,生意就来了。 除了以上这些长期存在的店铺,还有一些时令生意,比如一家专门缝制羽绒服的店面,每到秋天它就开张,每到第二年5月份,它就关门。就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的变迁而出没。 如此种种店铺连缀到一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小区生态链,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互熟悉,相互需求,相互依存,和小区的700多户人家一起过着忙碌而又平凡的生活。但是这种平凡之中又蕴含着一种生命力,让他们的生活有目的,有动力,有希望。 那些关门的人们 俗话说,有人欢喜就有人愁。一心村也一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开了不少店,也倒了不少店。 第一家是一家理发店。这家店比前文提到的理发店大一倍,装修也好得多。但是一年多来,生意总是不好。记者曾经和另外一家理发店的老板讨论为什么对方经营不下去了,这个老板从竞争对手的角度评价:第一,一开始思路有问题。豪华装修,走高档路线,以为这里居民总有几个愿意尝试的。后来发现生意不行,又盲目打折。给顾客留下了急功近利的印象,因此,缺乏稳定的顾客源。第二,技术不行,职员缺乏热情,气氛呆板,不活跃。顾客在里面理发,虽然空间大,但是氛围冷清。久而久之就不愿意来了。 总而言之,技术好价格低,就有顾客;技术差,急功近利,就没有顾客。所以,小区生意切忌急功近利,形式大于内容。 第二家是那家火锅店。这家火锅店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案例。一年多的时间里,居然换了5个老板,每一次都要换一个招牌,重新装修一次。每一次都是轰轰烈烈地开张,冷冷清清地倒闭。目前这个老板每到晚上就愁眉苦脸,坐在门口苦待人来,她搞不懂,她的店面看起来比其他的都好,为什么就是没人买账? 一个经营火锅多年的人在看了这个店之后,作了如下点评:“做火锅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价格,一个是味道。这两点他们都没有做好。还有,他们心浮气燥,沉不下心来做,这几个老板都是刚入行,以为装修好点就能发财,错了!” 有意思的是,该店上下十米,各有一家串串,其中一家的老板做这行已经7年,经验丰富而且价格便宜,每串菜只有2毛钱。相比之下,他们确实高了。 第三家是性用品店。这家店于2004年上半年开张,一开始租了一个大门面,以为小区会有很多消费。半年之后,换成一个小门面,但光顾的人还是很少。到了2005年5月,只有关门大吉。在它之前关门的还有那家服务暧昧的美容美发店。这说明剑走偏锋在社区生意里行不通。 第四家是一家包子店。包子店好像是社区生意出现频率最高、上手最快的生意之一。2004年底,在火锅店旁边,一家包子店热气腾腾地开张,穿着白褂子的师傅站在一大笼包子面前叫卖。一开始生意很好,好多小区的上班族都要来买。但是一个月后,这个店的生意就慢慢不行了,包子师傅看着实在没人,就搬根凳子坐下来等,到最后只有关门。半年后,另外一家包子店在路口一个很小的门面开张,只有8平方米,没想到至今生意红火。 问了很多居民,他们对两个包子店作出的评价是,“主要是口味的原因,口味不行,怎么都不行”。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2004年初至今,已经有不下十家小店关门大吉。于是各种生意就在不断的开张关门中进行着自然淘汰,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有人说,做小区生意就要像做家常菜一样耐心、普通、实在。这句话正中小区生意要害。 尾声:草根商业的生命力 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一心村的点点滴滴逐渐丰富,一幅生动的市民社区生存图景也就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印象之中。 它很小,但是作为一个调查的样本,已经足够了。在这个小小的社区里,各色人等、各种生意,自适,自足,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不断循环的生活圈。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种微观商业社会学。透过这个样本,我们基本上能见到中国城市中低阶层中能见到的一切,如他们的现状和他们的未来。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心村的居民精神状态普遍比较平和。另外,不论生意好坏,小商贩们也总是坦然面对。他们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得的生活做着自己的生意,默默努力,平凡而坚韧。这种感觉让人很亲切,仿佛就在自己家里。 有人曾说:这个时代平民满地都是,就像秋天的雨一下,遍地溅起的烟尘。 在中国宏大的经济图景里,一心村的小生意人就是一粒粒溅起的烟尘。这样的烟尘存在于中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就如野草一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连绵千里,生生不息。(编辑 白 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