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商界杂志:破解成长型企业入门破茧之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2:06 《商界》杂志

  文/李彬

  创业者素描

  “我把头皮剃得发亮/昂首走过广场/是为了寻找太阳;我把皮鞋擦得发亮/昂首走过舞场/是为了吸引姑娘……”

  1986年,农民的儿子、广东客家人姚良松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西景德镇昌河飞机制造厂,闲来无事潜心写诗,决心顺势成就自己浪漫主义的诗歌人生。

  可惜领导对他的“浪漫”极其光火,“政治前途”堪忧;而“把皮鞋擦得发亮吸引姑娘”,也需要不凡的经济实力才行。很快他就对国有单位心灰意冷,决定下海。

  1987年,姚良松借资500元,业余在景德镇开了一家袖珍餐馆,不到半年倒闭。1988年他渴望咸鱼翻身,借来更大的一笔钱2000元,承包了一家大饭店的餐饮部,做“高档吃喝的生意”。几个月后国务院下发通知,严禁各地大吃大喝,餐饮部苦苦撑持直至欠巨资8000元,姚良松崩溃——那是他感到几乎一辈子也还不清的债务。

  1989年1月1日凌晨,24岁的姚良松登上火车逃出当地,开始流浪——成都、晋江、厦门、上海、西安……身无分文辗转数千里投亲靠友,遍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身后是昔日同事债主的怒骂——“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终于走上了犯罪道路”;兜里是一个薄薄的“励志本”——“今之首任,乃用心总结失败,提高自己。”“学习法律与经济知识,打好基础……”“前路茫茫,恐怕需要5年才能还清欠债!”半年寄人篱下的时光,他成了“24岁的身体,42岁的意志”。

  1989年夏天,姚良松在西安一位“江湖大哥”与人合作的民办研究所找到了工作。这个背负十字架的流浪儿玩了命地投入其中,3个月从销售业务员变成部门经理。又3个月,研究所合伙人内讧,大股东要求他与大哥划清界限,并取大哥的股份而代之。姚断然拒绝,随后被扫地出门。

  此时的他不仅具备了苦难赋予的心理素质,而且还拥有了实践赋予的操作经验。1990年初,姚良松南下广东,出任浙江平阳无线电厂广州办事处主任,经销该厂生产的电子治疗仪。

  那是全广州最寒酸的办事处——没有员工,没有电话,没有交通工具……姚良松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劳心劳力腰酸背疼地满世界推销,乐此不疲苦熬了一个盛夏,终于将利润做到了每月数千元。

  1990年10月,办事处搬进了正式

写字楼,装电话,印名片,聘员工,并顺势在《广州日报》上做了一条几百元的文字广告,订购电话蜂拥而来。广告天天打,电话绵绵至……一夜之间,办事处利润做到了每天1000元。年底,姚良松悉数还清了债务。

  1991年,姚良松投资办厂生产“绿海风湿关节炎治疗仪”。原办事处主任此刻在全国大中城市广招办事处主任,“绿海治疗仪”遍地开花,一年下来营业额近千万元。

  上天奖励了他的勤勉与操守,姚良松开始被人尊称为姚老板。

  14年后,在描写欧派的一本书里,一位学者这样写道:“和大多数土生土长的创业者一样,姚良松吃过常人难以忍受的苦,做过常人难以做到的事,那些早期濒于崩溃边缘的生活经历,不仅构成了他日后应对人生的智慧,而且构成了这个企业难以想像的生命力:欧派的成功,几乎经历了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所有步骤,其中有非常多的关键时刻,如何选择,能否坚持,有时候你很难从企业本身的状态和实力去判断,而往往只能从企业家的性格和人格上去判断。”

  入门——处女地的幸福与痛苦

  1993年的那个春天,整个广东似乎仍在伟人“南巡讲话”的余音中沸腾。

  但姚良松有了危机感。像所有刚刚发财的幸运儿一样,井喷式的收获之后,企业增长如何在十倍速变化的环境中延续,成了一个大问题。“绿海治疗仪”年年赚钱,姚良松却从辉煌热闹处看到了灯火阑珊时:这个行业门槛很低而且容量有限,这样的规模已差不多到顶了。

  可是他的人生激情却远远没有到顶,新行业新项目像那个春天的百花一样扑面而来,令人时时刻刻忍不住动心:健身器材、客家娘酒、房地产……

  不久广州市最大的楼盘丽江花园开盘,姚良松陪着家人去看房兼考察。楼盘样板间是香港人做的,厨房里有一套中国人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欧式厨柜。姚良松的妹妹冲上去尖叫:太漂亮了,要是我也买得起就好了!

  这一声尖叫,喊出了10年后的中国厨柜大王。

  在丽江花园的样板房里,姚良松的投资思路被轰轰地打开了。他回忆起小时候城里亲戚家的沙发,那时候谁家有沙发真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而今天,沙发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他联想到中国人的厨房,这里很小但又很重要,因为中餐比西餐复杂千百倍;但正因为小,所以更需要科学设计,充分利用。他看到络绎不绝前来看房的广州人,富起来的人们对来自境外的家居之美兴奋不已,只是感叹着“这套厨柜会不会很贵”……

  是的,很贵——当时一套进口厨柜市场价二、三万元,相当于一个广州白领两年的收入。但姚良松凭直觉,如果自己来生产,市场价不会超过8000元。

  这是怎样的市场前景!姚良松激动不已,当场决心进军这个行业,抢占处女地。

  他拿出10多万元买了一些简单的设备材料,请来工人模仿香港人的厨柜做了3套样柜,放进自己位于广州康乐大厦的办公室;然后又花了1000多块钱,去《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打了几个烟盒大的广告:广州现代厨柜展,某日某地开幕。

  那几天的姚良松在自己的办公室腾云驾雾一般接待着来客,场面火爆,5天展销接了60多套订单——这意味着,如果展销一直搞下去,仅仅一个城市,一年就差不多要接4000万的订单!而且这是一个无对手无竞争的领域,利润堪称丰厚。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姚良松拿出自己一半的家当150万元,注册“欧派”品牌,堂堂正正地开始购买设备,租赁厂房,投入生产;同时还在城市黄金地段租了一个300平米的商场,电饭锅、热水器和厨柜等一起摆了出来,搞一个“永不落幕的厨柜展”。

  不料昨日门庭若市,今日门可罗雀。广州市消费前卫的市民几乎在5天的展销中被一网打尽了,而他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却安于使用装修公司做的简单木柜,对整体厨柜只停留在审美阶段。广告效果一天不如一天,“永不落幕的厨柜展”变成了“永不下蛋但要吃米的老母鸡”,姚良松开始了又一场惨淡经营。

  150万元的创业投资很快被超支;又投入50万元,三个月不见了;再投入最后的50万元,眼看又要见底了……“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姚良松心急如焚,但外表平静,天天施施然坐在店堂里看报。

  一份报纸的通栏标题突然刺激了他的神经:《改变命运从改变观念开始》——是的,观念!姚良松福至心灵:任何一个无中生有的行业,怎么离得开观念的启蒙呢!而观念的启蒙又怎么能只靠死板僵硬的广告呢?

  他请来写手,开始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专栏文章:今天倡导厨房革命——让现代家庭“厨房似厅堂,厨房胜厅堂”;明天展望时尚趋势——现代厨柜很快会像过去的沙发一样,“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后天调动人们的情感——将母亲和妻子从脏乱差的厨房解放出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然后请家居专家上电视台做知识讲座:怎么选厨柜,怎么订购厨柜……所有一切都不用提欧派的名字,因为当时只要有人动心了,市场上的欧派厨柜就是他们惟一的选择。

  1994年底,在姚良松的创业大戏就快要黯然谢幕的前夜,广州的厨柜市场悄然升温了。

  1995年全年,欧派厨柜挤占了广州装修公司20%的厨房份额,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姚良松彻底度过了资金断流的危险期。

  姚良松点评

  “树上有10只鸟,1枪打掉1只,还剩几只?”假如在早年,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1只也没有了。但经历了几次创业的“入门考试”之后,我会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会问:“鸟中有没有聋子?有没有刚出生的?那支枪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人生的经历告诉我,任何事物的真实状态,都不是你在门外看得见的那道风景。

  所以要想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尤其是要开创一个新的行业,我认为在此之前至少得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对该行业市场潜力和成长空间的预计。因为中国市场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大多数行业都有它的参考体系,那就是国外市场的发展轨迹;对参考体系的共性研究,再加上对本土市场特殊性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你对这个行业的潜力判断。当然也有无参考体系的行业,比如洗脚业,国外没有,就完全要靠你对本土消费者的理解来判断。

  其次要掂量自己的能力。商业的本质正如韦尔奇所说,是“世界上最脚踏实地的行为”,它一方面需要脚踏实地的经营能力,不能小公司尚未打理好就想着投资大项目;另一方面需要脚踏实地的投资能力,不能拿喝稀饭的钱去搞投资,所谓“心中无底动作变形”,失败是必然的。

  最后就是要评估自己的爱好与特质,适不适合这个行业。比如我天生不太善于搞公关,就不能去做供给厂家的产品,或通过运作权力资源求得发展。我擅长的是终端产品的投资,即你的产品是卖给直接消费者的,只需要打造品牌、完善品质、做好服务就可以了。而如果你是进入一个无中生有的行业,客观上决定了你的产品要去替代某类产品,或者要去创造某种需求,那么你还得评估,你和你的团队是不是具备了引领潮流、启蒙观念的能力。

  当所有这一切都有了肯定的答案后,那么恭喜你,你的创业征程将变得有如顺力荡秋千,而不是上坡推滚石了。

  守门(一)——白虎堂的气势

  “不入白虎堂,不知道那种气势!”这是姚良松的口头禅。在他心中,厨柜业正是欧派人的“白虎堂”,一脚踏入才知道,原来这里有那么多的明枪暗箭、机关堡垒。

  在国外,整体厨柜一般都是标准化生产,因为老外的厨房相对宽敞而标准,少数个性化非标生产的厨柜则价格贵得离谱。而在中国,由于厨房的大小、形状、功能千奇百怪,姚良松一开始要从装修公司手里抢生意,就必须要满足每一个客户的个体要求,于是低成本个性化订单生产就成为行业模式。

  这是一个主流行业从未一见的制造模式:个性化订单生产,同时又是大规模生产。装修公司是一星期做一套柜子,而欧派是一个厂数千工人齐头并进每天做几百套柜子——乱糟糟的现场“油漆共木屑齐飞”,规模化优势不显,规模化劣势却暴露无遗。

  同时整体厨柜不仅是一个工厂的制造产品,更是一个现场的服务产品——品种极其繁多,程序极其复杂,设计、下单、审核、生产、安装、售后……一个环节出错,整套厨柜都得重来。所以无数接踵而至的厨柜业老板“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看着能获高利润,最终一算却不赚钱。

  姚良松也不例外,两年之中好几次几乎难以为继。最后还是飞机制造的出身给了他灵感:何不像造飞机一样造厨柜呢?飞机不正是订单化小批量生产吗?而它的制造秘诀岂不正好代表着厨柜业的未来——专业分工,全国协作,流程化管理?

  1996年,姚良开始松投资更大的厂房,将车间从1个变成3个,最后又变成7个;同时在生产和服务的链条上细分了96道分工,并不断强化它们的协调性……不久他甚至请来一大帮过去造飞机的同学同事加盟欧派,强化全流程管理。

  如此一来,欧派厨柜迅速脱离了小作坊的加工方式,初步克服了个性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悖论,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陡然飙升。这一年的欧派销售业绩捷报频传:装修公司溃不成军,不得不选择与厨柜厂合作;跟进的小诸侯们正在“白虎堂”里转圈,而欧派则在广东市场迅速发展到数十家商场,成为地方强势品牌,无人匹敌。

  不料处女地变成朝阳产业,后来者接踵而起,甚至引来了一头“大鳄”。1997年,澳大利亚西施尔厨柜集团与广东省农垦集团合作,斥资近3亿元人民币在东莞投产厨柜。“大鳄”开张之日,连澳大利亚副总理也亲临剪彩。

  而此时此刻整个欧派的总资产不过1000万元。姚良松带队到东莞考察,看到的是椭圆形的办公楼、巨大的落地玻璃、豪华的车间、先进的设备……心中升起的是朝不保夕的恐惧。

  恐惧不到一个月,前方探子来报:姚总,对手比我们痛苦多了!

  原来该公司尽管产能巨大,但销售网络并不好;再加上中国厨柜市场的竞争尚处于丛林战阶段,洋鬼子拖着重型武器杀过来,巨大的厂房、富余的人手,但却销售没有规模,设备没有产出;外方总经理年薪170万元,开奔驰600,住五星级宾馆,一切带来的都是高昂的成本压力。

  果然不久之后,外资黯然撤退,企业从此奄奄一息。

  姚良松来不及喘气,新的问题又找上门来。两年来,欧派向全国市场迈进,前后在30多个城市投资做了直营商场;两年后各地竞争对手出现,才发现这样的模式根本没有竞争力。经过调查发现问题的核心有三:一是“民营企业的国有现象”,每一个外地商场的经理都几乎等于一个小国营企业主,没有积极性,没有自主权,经营好不好跟他没有直接关系;二是管理风险不小,比如北京地区的经理竟然能轻松带着货款逃之夭夭;三是战略上投资很大而扩张很慢,一个城市投入几十万元,有的一年还要亏掉几十万元……

  北京遇寒,上海遇寒,成都遇寒……最后全国三十几个城市,只有三五个城市赚钱。而与此同时,科宝厨柜走向全国,海尔厨柜走向全国,市场竞争白热化。“一段时间我几乎不敢去车间,因为一大批没有活干的工人的眼神实在令我不安。”姚良松后来告诉记者。

  对付此类国有企业的毛病该怎么办?姚良松从国企改革中寻找良药,下决心改制。1999年,欧派宣布各地市场策略从自建商场转为代理制、加盟制;而原有的“小国营”要么承包出去,要么转制成“小民营”。

  机制就是生产力。各地商场一转制则迅速焕发活力,终端渠道开始产生效益;欧派同时在全国性媒体大做招商广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最快的时候,平均每天都有一家商场开张,3年中加盟商场达到500多家。

  营销策略上,欧派采取放水养鱼、让利给终端的政策,成本上向自己开炮,加盟费却几乎免收。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流程成本进一步可控,姚良松顺势提出了“欧洲品质中国价”的口号,欧派厨柜开始以远远高于竞争对手的性价比,更快地流向老百姓的新房。

  姚良松点评

  还记得一条新闻:几年前,欧洲一个平静的小镇上突然跑来一只老虎;老虎很饿,见人就追。小镇居民都躲进了屋里,他们聪明地东打一下锣,西敲一下鼓,这里点一堆小火,那里撒一把铁钉……老虎东奔西跑,疲惫不堪,最后反被人们降服。

  很显然,1997年的欧派就遇到了这样一只“老虎”。回过头来看,这只“老虎”的突然倒地,就算对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就是无论何时何地,经营企业都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没有人会否认,企业经营的远大目标都是最好的品牌,最优的技术,最高的品质,最尖端的人才。但具体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却必须步步为营,有时要绕行,有时甚至要后退;要强调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要随时保持清醒,追求一切环节的“成本最小而利润最大”。

  应该说那个外方总经理和我的愿望都一样,就是如何有效地占领中国市场。但他一步就把最先进的参照体系搬了过来,指挥着正规军携重型武器直冲而来,事实证明很快就后继乏力了。比如他一台每分钟喷12米的油漆机,优势是又快又好;但毛病是什么呢?只要你换一种颜色的漆,就要花掉两三个小时,而且浪费巨大。使用这台机器一口气喷50米板子和一口气喷5000米板子,成本上就会天差地远。

  所以愿景上志存高远,操作上却必须极端务实——在中国这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理;但另一方面“高射炮打蚊子”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依然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补充一点的是:不久前欧派也买了一台油漆机,因为经过测算,我们的终端需求已经可以达到一口气喷5000米板子了;同时欧派正积极与广东农垦谈判,希望把西施尔留下的那个厂买下来——我告诉大家,老虎毕竟是老虎,一旦到了适宜生存的环境,它的能量又岂是土狼能够相比的呢?

  守门(二)——人啊人

  1996年国庆节,姚良松轻松愉悦,准备去香港走一走。

  临走前一夜,一位手下跑来和他谈心,说兄弟们最近心情有点乱,希望姚总拿出实际行动来,给大家希望。姚良松不解:什么实际行动?回答是:大家都跟随姚总这么多年,理应获得一些特殊利益,形成特殊核心;大家拿了一个方案,希望公司能分一些干股出来,企业做大了,兄弟们也好帮你看着点……

  队伍哗变?干部联合起来威胁老板?姚良松懵了,第二天立即取消香港行程,推掉一切外务,从此长达半年不敢离开公司一步。

  半年里姚良松思考了很多。这些创业早期就加入公司的干部,都是自己曾经的同乡、同事、同学,大家日常称兄道弟,企业依靠情感凝聚,实行的是潜规则管理。按理说针对创业元老,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也是人之常情,水泊梁山不就是这样的吗?

  但一想到水泊梁山的结局,姚良松就蓦然清醒:很显然,“大秤分金”分的将是公司的基业,“封官许愿”将冷却更多有才能的员工对公司的热情和信心。遍观周围,这样的企业不是很快消失,就是变成长不大的“小老树”;一个没有远景规划的企业,靠小团体利益和哥们义气运转的企业,怎么想也是没有前途的。

  1997年春天,姚良松在惠州罗浮山召开一年一度干部会议,提出了酝酿数月的欧派企业价值观——“公平、光明”:追求公平的竞争规则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公平的利润分配和发展机会,平等的人格地位和发言权、申诉权;追求阳光下的利益,管理上主张光明磊落、开诚布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不管你是什么人,无论你什么资历,包括我,”姚良松说,“暂时不认同这个价值观的,可以选择离开;今后认同了而企业也有需要的,还可以再回来。”

  罗浮山会议后,大多数欧派员工欢欣鼓舞,企业承受住了人事震荡的风险。几年后,“公平,光明”的原则逐渐落实到了每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变成了企业生生不息的文化。

  “欧派文化最让人激动的就是唾弃威权,强调平等;淡化出身,强调才能。”姚良松对记者说。

  一位新员工见到姚良松,万分激动:“谢谢你让我来到欧派,我会‘士为知己者死’。”姚良松摇头:“在这里你不要看不起自己,其实换个角度你是我的知己,我是你的士。”姚的姑姑对姚良松说:“你这么大一个老板,能不能给表弟一个官当当?”他只好陪笑:“我可以给他一个基层岗位,能不能当官要看他自己的本事,您看我媳妇到目前不都还是一个普通员工?”甚至有一个员工给姚良松写信:我发现你没下班也在踢足球,这样是不是不公平?不久后姚良松竟然就此改掉了这个习惯。

  这都是身体力行的观念疏导。不仅如此,姚良松还在企业机制、运行模式、员工升迁、人才持股等方面,围绕公平、光明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与调整,历年来欧派共形成了近两百万字的规章制度。此举基本解决了员工给私人老板打工的那种不安全感,把员工的个人追求和企业的目标实现有效结合了起来。

  整个企业的氛围开始变得明亮,阴谋诡计、拉帮结派如过街老鼠受到唾弃;老板不靠喝酒笼络干部,员工不靠送礼获得提拔。本来这些都是健康企业和社会运行的常理,但在中国恰恰极度缺乏。因为缺乏,所以珍贵——员工不愿离去,能人愿意奔赴,而且所有人在这里都能够比较单一地投入工作……欧派的企业面貌几年之间形同洗了个大澡,焕然一新。

  这种面貌带给欧派的是怎样的竞争力呢?姚良松告诉记者:“业内人士都知道,厨柜业有3个关键词——流程、分工、细节。流程需要经验,欧派的流程在国内独步天下,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员工队伍超级稳定;分工需要合作,团队精神、大局观是合作的必然前提;细节需要员工能吃苦,要对工作投入热情,要把手里的事当成家里的事一样对待……所有这些,都跟这个企业让大家感到同心同德有关。”

  姚良松慢慢发现,企业文化真是一件神奇的利器。比如终端客户在产品上出了任何问题,欧派能够承诺“一个电话搞定”,无论你这个电话打到了哪个部门——这在业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2005年欧派开全国经销商大会,姚良松在大会上替经销商们算账,然后下令某某几款厨柜,出厂价必须再降200元。会后几个部门一合计,哪里哪里作些精细化改进,哪里哪里挤点时间成本,200元就抠出来了。

  会后晚宴,一位成都经销商醉醺醺地举着杯给姚老板敬酒,说:“过去我跑了这么多厨柜企业,只有今天在欧派,才感到姚老板跟我们穿着同一条裤子。”姚良松哈哈大笑:“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大的裤子,看来它肯定叫公平光明牌。”

  姚良松点评

  企业文化建设是每一个企业家到了一定时候,都必须考虑的事情。但为什么大多数企业的文化建设最后都流于口号呢?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社会太缺乏真实和诚信,企业文化所倡导的那种美好境界往往人们难以相信,因此就难以获得真诚的拥护和执行。但这又不是制度,不能强迫执行。这就需要企业老板有厚脸皮精神,要若干年如一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员工们才会相信:哦,原来你是来真的!

  还有就是口号悬在天边,企业制度等“配套设施”不跟上;再加上企业领导人只把这些原则当成“员工守则”,而不首先是“老板守则”……其实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苦活累活,它需要你身体力行,事无巨细,而且要无比耐心。

  但优秀的企业文化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壤,它可以长出人才,长出机制,长出技术,长出终端能力、管理水平,所有这些,几乎等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总和。所以大凡创业3年以上,还想要持续发展的企业,企业家没有理由不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他必须攻克的重要堡垒之一。

  破门——非标制造中国之道

  中国制造业堪称全球进步最神速的制造业,无数的行业短短几年时间,就从暴利变成微利,从粗放走向精细。它要求你卖的是黄铜价格,生产的是黄金质量,并提供五星级的服务。而且就算这样,也到处有成打的商人跑在你的前面。

  厨柜业也不例外,尽管市场在高速成长,但贴身跟随的对手同样让姚良松夜夜不能安睡,他只能拼命地奔跑。艰苦卓绝直到2002年底,欧派的市场规模差不多做到了两个亿,但对手们的规模也到了差不多两个亿。“山中无老虎,猴子想称王”,但哪一只“猴子”能最终胜出呢?

  正在这个时候,姚良松有了一种欲奔无力的感觉,他发现企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各方面都被顶住了:一方面品牌提升乏力,一方面规模增速减缓;2001、2002连续两年,欧派的销售增长没有完成年初的预定目标。

  姚良松爱看书,那段时间他遍览中外企业史,发现这是一个共通的现象。几乎所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必定面临一个天然门槛:客观上你在目标市场的布局已经相对饱和;主观上你的企业随着规模膨胀,内部机能也已经发生了改变。

  也就是说欧派若要继续奔跑,就必须破除这些主客观障碍——必须破门。

  先说市场布局。到2002年,欧派的专卖商场在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已经建立起来,但这种建立是一种“名义占领”,当地影响和销售排名前三的寥寥可数。因为招商门槛不高,有的城市加盟店甚至只有几十个平方,大大影响了欧派在一方水土的企业形象。

  如何由名义占领到实际占领?姚良松提出了“全面建设欧派名牌企业”的口号,并以史励志,给企业规划了“三大战役”。

  2003年欧派首度发起“辽沈战役”。那是一场寒酸的“战役”,因为姚良松手里的资金大部分用于新厂房的建设了。但尽管如此,此役仍然花钱不多而有声有色,要点准确: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全面展开经营攻势,造出名牌企业的声势;二,有限的企业资源向技术和工艺倾斜,全力提升产品的设计、工艺和配置包装水平;三,全方位物色人才,要产生一批真正意义的现代名牌企业经理人,要将现有的设计员、讲解员、安装师通过培训和淘汰,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名牌企业合格队伍。

  2004年发起“淮海战役”。由于2003年欧派史上第一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增长60%),信心充足,资金齐备,姚良松发动了豪华的“钳形攻势”,兵分两路:一路是技术、工艺、管理、服务的程序化、精细化;一路是全面整顿市场终端,通过统一设计、装修、培训,强力提升600个专卖场的落单能力。2004年欧派的销售增长达80%,至6亿规模;商场发展到800家,是同行业第二名的5倍,开始真正地领跑这个行业。

  2005年发动“渡江战役”,姚良松希望通过企业内外3个链条的综合提升,销售规模突破10个亿,商场做到1000家,远远地拉开与第二名的距离,实现“猴王争战”的完胜。

  再说企业内部。

  随着规模的扩张,一个老问题——非标单件与大规模生产的悖论更加尖锐地突显出来。原因是无论你的流程如何分工,凡是非标产品都必须依靠人工,所以欧派只能沿着大规模扩建厂房、增加人手的道路来实现规模扩张。姚良松发现,一方面这样的扩张是欧派原有的流程模式难以承受的;一方面还意味着要达到德国某知名厨柜企业的产值,欧派需要至少2万工人,而那家德国公司仅有200余人。

  然而奇妙的是,问题出在规模扩张,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是更大规模的扩张。“我们这个行业非常奇怪,要在漫长的非标生产达到足够的规模之后,才能开始标准化生产。”姚良松告诉记者。

  怎样开始一个非标行业的标准化生产呢?因为有足够的规模,欧派的做法是分解式标准化:引进先进设备,把一些特别好卖的常规厨柜和配件,通过标准化的分解设计,批量生产出来,库存待用。比如可以把柜子分成从30公分到60公分的各种尺寸生产一批库存,然后由设计师根据实际尺寸进行组合。随着规模进一步加大,标准化程度还可进一步提高,各种组装配件都可以照此办理,生产效率和单位价格因此大大下降。

  这样的标准化同时还离不开信息化。几年来,姚良松前瞻性地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打造企业的ERP系统和电脑设计系统,此刻显示出巨大的功效:比如给客户搞设计,你的电脑中存有公司能够生产的所有配件、色彩、型号,你可以当场调出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配置;配置确认之后,一敲键盘价格表出来;价格确认以后一敲键盘落订,然后通过ERP系统传给总部;总部再分解到各部门:一部分调库存,一部分组织生产。

  这意味着,客户可以实现充分的个性化,但欧派也可以实现部分产品的标准化——一个中国厨柜业无解的成长悖论,就此被欧派攻克。

  姚良松点评

  其实关于突破之道,欧派还有很多的环节难以一一提及,比如产品品质的突破,又比如大企业病等。突破等于攻,构建等于守,攻守之道乃企业常态,无一刻可以懈怠。企业问题一环一节,能够持之以恒地去解决,就是难得的竞争力。

  在这里我还想提到的是欧派的另一个突破,那就是我本人心态的突破。

  比如创业早期我在笔记本上的座右铭是“

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我的书房挂的是“山外有山”。早期是不顾客观环境也要实现目标,所以屡屡失败;现在我希望自己是把事业当职业来做,成为有职业状态的老板,有长线作战的心态。既不是挥金如土沉湎酒色无所作为,也不是天天没日没夜疯狂工作,像牛马一样。

  又比如物质享受,1996年我的坐车是凌志400,后来换成了别克300,现在是丰田240。企业越做越大,排气量越来越小。但我觉得很舒服,也完全没有丢面子的感觉。

  再比如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有些老板总是迷信依靠官员、权力带给他滚滚利益,天天与官员们称兄道弟;另一些老板则完全回避与政府的沟通,以致付出很大代价。我的观点是,企业必须要尽可能地利用政府资源为企业所用,但这个资源也决不是决定你成败的惟一因素,而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是客家人,客家自古以防守见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体会到防守的意义。其实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稳”才是它最大的战略,有时候为了防守你甚至得放弃一些机会。而且兵家有言:只有有效的防守,才能组织更好的进攻。

  我在高中时候有一个理想:毕业后我要当生产队长,指挥一个生产队养鸡鸭种果园,让大家都富起来。现在做欧派,其实是我那时候思想与情结的一个延续。但是我相信,现在我有了更好的状态,并找到了更好的办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