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1937年 纺织业的短暂春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 14:5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欢 实习记者 邹靓 上海报道

  如果远方有战争,我应该掩耳

  或是坐起 ,惭愧地倾听?

  应该掩鼻,或该深呼吸

  难闻的焦味?

  ……

  如果有战争煎一个民族,在远方

  有战车狠狠犁过春泥

  有婴孩在号啕,向母亲的尸体

  号啕一个盲哑的明天

  ……

  2005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斑驳的阳光撒下来,撒在92岁的浦孝贞老太太脸上的皱纹间。她安详地坐在竹椅上,听着记者给她读余光中的《如果远方有战争》,过了良久,她说:“不是远方,是家乡。”

  那是1937年,大成纱厂(后易名上海纱厂)的记录员浦孝贞年仅24岁。这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的战火席卷上海。战火摧毁了她赖以打工活命的纱厂,在逃难中,她又失去了至爱的双亲。

  光影的移动间,距离那个战火纷飞的年月已过去了60年。

  短暂的春天

  1937年3月,浦孝贞新婚。虽然每天6点不到就要去大成纱厂上班,可她还是习惯用刨花水把头发抿得油滑光亮。和所有的新娘子一样,她的内心对未来的生活有种朦胧的美好憧憬。

  而这个春天也确实和往常有些不一样。由于1936年棉花大丰收,棉纱厂得到了充沛的原料。先前停工的8家民营纱厂陆续恢复生产,一些失业的小姐妹陆续回到工厂做工,浦孝贞的工作也日渐繁忙,经过她手里记录出厂的纱包一天比一天多。

  在浦孝贞的记忆里,这样的好日子已经5年没有过了。从1931年长江流域爆发大洪水开始,许多纱厂被水淹停工。大水造成农民的购买力下降,棉花价格却飞涨。爆发于同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三省市场尽失,本已不景气的棉纺织业更加萧条。

  1932年以后,上海的31家华资纱厂普遍停工或减工。1933年,华资纱厂决议每周六、周日停止夜工或者减工23%,截至1935年6月,完全停工的纱厂已达17家,减工的14家。至1936年新棉上市以前,长期停工的纱厂有23家。

  1937年的春天来了,一架架布机重新发出久违的马达轰鸣声。这轰鸣给人以希望,让很多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些事实:到这一年的春天,上海的棉纺织厂中,华资31家,日资30家,英资4家。折合纺锭数,日资纱厂的生产能力已经占到半壁江山。

  而敏锐的人已经预感到:这是一个短暂的春天,周围隐隐危机四伏。

  日军在虹桥、杨树浦(日租界)一带驻有海军陆战队三千余人,陆军可以随时登陆。而国民政府从1934年起就拨出巨款,费时3年在苏州至福山镇、无锡到江阴以及嘉庆周围构筑了“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等战略防御工事。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上海的局势越发紧张,处于临战边缘。

  纱厂已经停工,所有的工人都走了。浦孝贞呆在家里,门都不敢出,只听到飞机在房顶上飞过来又飞过去。她不断和家里人合计着,不少厂里的姐妹都逃到了浦东,可那儿安全吗?她心里也没有底。

  战时损失惨重

  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打响。

  无奈之下,浦孝贞和父母兄嫂一起,逃回无锡老家。“那时一天只有一班难民船,能挤上去真是菩萨保佑,挤不上的人只有靠走路了。”

  尽管挤上船,一路上也吃尽了苦头。浦孝贞说,“一有飞机飞来,就得跳下船躲在桥底,路上失散的、踩死的人到处都是。”

  躲在无锡乡下的浦孝贞没有想到,上海的华资纱厂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损失了总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除了设于沪西租界内的工厂还能继续生产外,其余部分纱厂因为设于战区,被日军占领后交予日资纱厂经营,另一部分则因受到严重损毁而不能开工。

  在多谷泰三所著的《事变后的中国纺织业》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况:淞沪会战后,上海的31家华资纱厂中,继续开工的仅10家,但是这10家的纺锭、线锭和布机的数量比战前也已大大减少;另外被日军占领的16家,受损严重无法开工的3家,未被占领也未开工的1家,被日资收购的1家。

  这10家侥幸保全的纱厂全部在租界内。而剩下的纱厂则损失惨重。申新一厂在轰炸中死伤400多人,申新六厂的护厂人员几乎全部殉难,即使是地处租界的永安三厂,在空袭中也死亡10多人。

  申新八厂是当时华资纱厂中最先进的工厂之一,设备、产品足以和日纱匹敌。不料丰田集团指使浪人将轰炸后的残余纺机全部捣毁,在战火中,仅申新七厂就被抢走棉花2.4万担、棉纱422件、棉布2600匹、棉毯2.7万条,以及大量在制品、下脚料,总价值660万元。

  申新三厂因为长期为抗战将士织造军服,被日军恨之入骨,损失尤为惨重。布厂被彻底焚毁,棉花、棉纱、棉布都被夺走,申新外栈还被炸毁棉花2.2万担。

  据申新公司估计,淞沪会战中,公司直接损失折合美金411万元。申新公司1936年共有纺锭57万枚,织机5304台,战时共损失纱锭20.7万枚,织机3226台,分别占36.4%及60.8%。不仅是申新,其他公司也一样。永安二厂、四厂的设备物资损失853万元。

  战后艰难岁月

  1938年2月,逃回老家无锡的浦孝贞听说工厂复工了,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回到纱厂做工。“在乡下也是借钱过日子,日子很难过。实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没有加工过的谷子也直接吃。”

  回到上海,让她吃惊的是,纱厂已经是日本人的了。“中国人开的纱厂都关了,只有日本人开的还能继续生产。”

  复工后的日子愈发难过。每天6点就要上工,晚上6点才下工,中间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如果厕所上多了,工头也会打人,所以平时水都不敢多喝。”

  厂里的工人比战前明显少很多,但开工的机器反比战前要多,于是过不了几天,浦孝贞就看见厂里来了一些新面孔。他们和浦孝贞一样瘦弱,面带菜色,身上的衣服还要褴褛。“开始是去浦东招,那儿当时还是乡下,后来还去苏北、常熟等地方招。反正都是穷地方。”

  当时物价上涨很快,“一个月工资只有20元,可一石米就要10元”,工资根本不够开销。于是,经常有工人在工厂门口游行示威,要求涨工资。“可是没有什么人组织,日本人根本不当一回事,他们总是坐专车上下班,板着脸,平时在车间也很少出现。”

  那时,浦孝贞上下班要经过外白渡桥,可是那里几乎每天都戒严,她跟本没办法过桥。看见桥头站岗的日本兵,她就觉得一种肃杀的气氛从脚底升起,笼罩全身。

  后来,浦孝贞只好在英租界租了一个后楼,尽管如此,因为上工的时间实在太长,工作强度实在太大,下班后,浦孝贞的腿总是肿胀起来,动弹不得。于是,她只能一个星期才回去一次,平时就住在工厂里。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有工人气不过,要求日本人赔钱,日本人就拿布来抵。日本人投降了,工人们都冲上去打他们。”

  只是,经此一役,中国棉纺织业的元气在此后数年难以恢复过来。那个春天,转瞬即逝。

  爱问(iAsk.com)
  抗战 相关网页约3,2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