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宏观调控启示录 当宏观调控遭遇体制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 14:10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王晓欣

  此轮

宏观调控伊始,国家就明确限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采取了大量措施来消除这些行业的“过热”现象。然而直到今天,煤、电、油、运紧张仍然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个中原因究竟何在呢?

  山西运城恐怕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山西运城曾是全国电力最富余的地区之一,2002年的一季度,该市境内河津发电厂一台机组因电网没有负荷,停机备用时间长达一个月。到了下半年,随着几家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的投产,运城从电力富余一下子转为电荒,成为全国最缺电的地区之一。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如果没有这一年多来措施得当、力度适当的宏观调控,我们今天肯定要面临更大的发展难题。

  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从全国来看,1997年国家电力市场供求达到基本平衡点,但是没过多长时间,电荒就露出了苗头。出现这一现象,从产业结构上看,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支持和放任了高耗能产业的无度发展,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产业结构低度化。产业结构的背后,就是体制问题:正是我们的投资体制等各种体制不合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才产生了这样的产业结构。因此,解决“缺电”问题,首先要靠宏观调控,但更为本质的是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正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所说:“这轮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的投资过度膨胀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正是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的集中反映。”

  为什么在我国反复出现投资过度膨胀的“顽症”?原因在于,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体制性“顽症”病根并没有完全消除。出现投资过度膨胀,固然与某些地方对发展观、政绩观存在模糊认识有关,但更深层次的还是体制机制问题:一是企业改革不到位;二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三是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四是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不到位;五是投资的调控体系、监督体系、引导体系还不健全,一些环节的改革仍比较滞后。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病根”就会存在,就有旧病复发的可能。因此,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必须标本兼治,更加重视治本,在铲除滋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土壤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今年,在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必然会有利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今年是改革攻坚年,深化改革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一个根本性措施。从这一方面来说,党和国家把今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其意义深远。因为,宏观调控和体制改革二者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宏观调控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因为宏观调控主要局限在经济领域,而改革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而是针对具有多元利益主体的社会领域,所解决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宏观调控虽能治标,却难以治本。如果没有体制改革或者体制改革不深入,我们可能会面临着再一次经济过热,再一次宏观调控。就当前的情况而论,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一些体制性的陈弊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暴露,从而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经过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已趋于更加健康,也为深化体制改革创造出了良好的条件。只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改革的力度,我们就能够在取得改革成果的同时,使宏观调控更加深入和完善。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