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条管了18年 重塑《义务教育法》(6)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 12:27 《财经》杂志 | |||||||||
“投入机制”探析 加紧修订《义务教育法》的积极意义无庸置疑,但是,国内一些专家对前景也不敢过于乐观。 丁延庆博士说:“此次修订法律,提出中央和省一级要承担更多的资金投入的责任,确是一种进步;但具体到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规定仍不是很明确,实质上仍沿袭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胡平平告诉《财经》:“《修订稿》提出义务教育投入实行各级政府合理分担,但是具体如何投入,还不明确。”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一位官员还指出,法律修订中关于投入问题的条款,都与目前财政、预算体制密切相关。财政部则认为,要实现这些条款,必须修订《预算法》,同时制定单独的《转移支付法》与其配套。若果如此,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将更费时日。 显然,教育部门希望在现有体制下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财政部门更关注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问题。 但问题是,目前中国没有一个普及义务教育的“最低质量标准”。这使得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难以判断,也给教育投入的决策增加了困难。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马国贤则主张实行义务教育“县级办学”,同时,中央、省、县(市)三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其中,工资性支出归县级,对其缺口部分通过转移支付解决;教育公用经费和建设性经费则由中央和省级按比例承担。 马国贤建议,建立一个透明的、易于监控的“国民教育基金”,封闭运行,统一拨付,专款专用;然后,建立以“绩效拨款”为中心的一套管理体制,设定一个生均标准拨款,按照学校的计划在校生招生人数确定预算,最后按照绩效评估结果,与学校结算资金。 也有专家提出,当务之急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与财政部门的“谈判能力”。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平感慨道:“县政府究竟把转移支付中的多大比例用于义务教育,这向来是天大的秘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向赤对记者说:“县级真实预算只有三个人知道——那就是县委书记、县长和财政局长。至于教育部门,根本说不上话。”他认为,要真正解决教育投入问题,必须改革财政体制和预算体制,实现拨款机制透明和公开。 亦有专家提出,为了保证教育投入的效率,国家应该改革办学体制,改变目前中小学从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现状;恢复学校的主体地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强化社区和家长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的监督制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