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基金业率先成为混业平台 自由竞争抑或行业管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 09:52 证券时报

  □程林

  在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相继发行自己的基金产品之后,另一机构保险公司设立基金也已如箭在弦,有迹象显示例如社保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也有设立基金公司的希望。可以说,在我国金融行业里,基金业已率先成为金融混业的平台。

  尽管我国基金业已有近1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段时间里也有一些大型基金在市场开始崭露头角,但是与国有四大行、各商业银行、各保险公司相比,基金公司在一般投资者的信任度还有明显不足。各大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的进入,将使得基金市场的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从近期发行来看,银行系基金的冲击已经显现。例如在工银瑞信基金首发43.45亿份的同时,其他的几家新、老基金公司的

股票基金发行都未超过10亿,大多集中在5亿上下。而业内估计、包括后续的建行基金、中国银行基金、以及后续银行系基金,都会在基金募集上抢走份额。

  而保险系基金的冲击将会更大。在历史上由于法规限制,保险资金只有委托基金公司来投资股市,因此保险机构一直是国内各大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主要持有人。而在自己可以直接设立基金之后,可以预想,此前因

封闭式基金等问题对基金公司积怨已久的保险机构,单干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对目前基金公司意味着资金的直接分流,意味着过去的主要客户直接变为自己的强大竞争对手。这是一个冲击巨大的转变。

  在过去,出于某些考虑,对于银行、保险机构进入

证券业、基金业,管理层进行了限制,这在一定时间内使得基金公司得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竞争,并因而产生了一些明星基金公司,但现在,在WTO后金融全面放开的压力之下,国内各大机构组建混业金融机构的冲动已难以遏制,在此大环境下基金业只有迎来自由竞争的冲击。

  一种观点认为,证券投资基金属于金融行业,而从国内外经验看,对金融行业都应该实施一定程度的进入资格限制,以使整个行业维持一定的垄断利润。特别是我国现在基金业还只是初级阶段、前期成立的基金公司还没有完成充分的资本积累,新基金公司又面临着发行大环境恶化、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时如果放开竞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国内基金公司的生存环境,进而因经营压力产生违规冲动、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但更多的观点甚至来自官方的倾向意见都显示,行业管制、限制新来者的进入会造成垄断和寻租。如果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外在力量又无法进入,势必使得现有基金机构毫无压力可言,而高额的利润只有建立在良好的运作业绩之上才是有说服力的。

  监管当局大力发展基金业的初衷,一是以理性投资来稳定市场,二是改变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而只有在各类基金公司在市场上已经展开了规范、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股市,并对资本市场形成稳定的支持,在这样一个设计定位下,国内基金业的今后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

  对封转开等问题的审慎处理,使得国内老基金公司起码有了一定的缓冲期,而新基金的压力却是前所未有的大。目前我国已有近50家基金公司、近200只基金,设立基金公司再也不是一个稳定获利的机会了。如果我们回顾证券业过去的历史,可以发现在10多年后,存活下来的大多是一些有着大金融机构背景的券商,而一些其他背景的券商各自消亡或低迷,这反映出我国特殊环境下金融业竞争的现状。市场竞争能给背景相对薄弱者多少空间?基金业会不会重复券商老路?难以预料。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9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