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持仓 > 正文
 

机构宠爱联通收益计划 法规不明基金无奈却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 07:25 证券时报

  □ 本报记者 程林

  32亿元的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收益计划,很可能是我国固定收益品种创新的新起点,它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例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ABS)产品。然而,我国100多家基金都未出现在认购名单之列。

  法规限制基金却步

  

中国联通的发行条款已算非常不错,在存续期175日的联通01产品中,预期年收益率为2.55%,在存续期为354日的联通02产品中,预期年收益率为2.80%。而与此对照,我国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仅在1.3%左右。业内认为,联通ABS产品在安全性上也应无问题,本次发行,中国银行提供了连带责任担保,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给予了该产品AAA的最高标准。

  权威人士透露,本次中联通的发行,引起了许多大机构的关注。上海的企业年金以及社保基金,都购入了大量的份额,然而,国内的基金和保险资金却未得到其各自主管部门的同意,投资于ABS产品。

  据介绍,保险公司相当青睐中联通ABS产品,因为其不关心产品的流动性问题,往往是准备持有到期的,但是,出于谨慎考虑,保监会此次并未同意保险资金介入;而在基金层面,有关部门与监管机构沟通的结果是,监管机构内部意见还不明确,由于以后固定收益、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将层出不穷,因此监管机构的困惑在于,是出台一个统一的投资此类产品的规定?还是一个产品就出台一个规定?

  而在监管机构态度未明确之前,基金并不能越雷池半步。

  基金的尴尬

  在过度的风险累积在银行等间接融资渠道后,央行以及各主管部门的态度已很清晰,即利率市场化和融资市场化已不可避免,由市场来承接和分散风险。一位货币市场基金经理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是有创新需求的,而货币市场充沛的资金面也为创新打下了基础,然而现在由于缺乏主管部门明确的许可,基金在创新过程中往往难以发挥。

  据了解,本次中国联通收益计划,是由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会同中金,历时两年开发的一个新型产品。属于一个“特别批准项目”,同时,由于是首宗产品,考虑到市场吸引力,它的条件是比较优惠的。

  由于是私募,此次联通ABS的募集说明书并未对社会公开。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对记者解释,中国联通收益计划募集资金用于购买未来特定季度的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中不超过基础资产预期收益金额的收益权,收益权所产生的现金流,将用于向计划份额持有人支付本金和投资收益。

  资产证券化的要点在于风险隔离,本次中金特别设计了一个SPV,用以从发起人处购买资产,与联通CDMA原始权益人隔离风险。“SPV即中金管理的

理财计划,通过信托关系,回避了法律上的障碍。”权威人士表示。

  “中联通ABS的收益性、安全性都是不错的,可是现阶段基金还不能买。”一位货币市场基金经理分析,中联通ABS产品,在流动性上有一定缺陷,由于只能在上交所进行大宗交易,因此流动性会有不足,但是如果结合产品特征、安全性、流动性考虑,一些基金特别是短债基金,买来长期持有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目前货币基金不能拿联通ABS,这与估值法有关,出于降低波动性需要,货币基金不能买在交易所上市的品种,当然我认为,债券基金买ABS是比较合适的。”中银货币基金经理黄健斌表示。

  投资难题

  大成债券基金经理陈尚前表示,中联通ABS固然有流通性、规模上的缺陷,但中行提供担保、年收益接近3%,这些条件还是可以,安全性也比短期融资券要好,诸如

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应该批准它们选择此类产品;何况未来固定收益产品的创新会越来越多,如国开行的ABS产品马上就要发行,如果基金长期不能在此有所作为,对业绩无疑会有影响。

  “中联通ABS交割实行T+2,表明上交所实际上对中联通ABS也拿不准。”一位基金经理认为,创新一定程度意味着风险,而该产品目前只对机构交易,在投资该业务前机构必须签署风险揭示书,同时该产品份额实行非担保交收,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对“联通收益计划”余额事先不实行检查、控制,相关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也不实行中央担保交收,转让合同履行风险由交易方承担。

  不过,权威人士表示,在交易所进行大宗交易,是此类ABS产品的暂时计划,下一步有可能在全国券商间就此类产品设立一个专门的交易市场。该人士表示,固定收益产品的创新将是我国证券市场下一步的重点,而在初期,它的收益肯定是大于风险的,当然,创新的产品需要机构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

  “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的决策比较快,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参与到新品种之中。”权威人士说,而对于基金等面向大众公开募集的产品来说,管理层对它们稳定性、安全性的考虑是第一位的,必须减少由于基金自由操作造成的违规风险,然而,在创新品种不断出来的今天,如何将监管与及时适应市场创新结合起来,已成为新的难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2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