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人民币:稳步向国际货币迈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09:11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张正华

  要在十年前,如果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民币会成为国际货币吗?那么,搞经济的人一定会认为这人不是脑子出了毛病,就是缺乏基本常识。但是,物换星移,今天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势下,如果没有人提出上述同样的问题,那到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件怪事了。

  人民币:海外受宠

  有统计数字显示,北京今年春节出境旅游者的人数比去年增长了14%,可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了解到的消息却表明,尽管出境旅游的人数增加了,但因私购汇的数量反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半。

  按常理说,人民币目前还不具备国际货币的功能,中国人到境外旅游观光,吃、住、行、游、购物和娱乐还都需要使用像美元、日元、欧元这样的硬通货。可如今已有不少中国游客不换外币,直接揣着人民币走出国门,周游世界,这足以证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显著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在东南亚国家中,人民币已悄然取代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成为当地居民最乐意接受的“硬通货”。就是在一些欧洲国家,人们也经常会看到某些商店和娱乐场所的门口挂有“欢迎用人民币消费”的招牌,甚至在美国,一些银行也开始挂牌进行人民币交易。从目前对中国开放的29个旅游目的地国家来看,除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使用人民币消费。

  “欢迎使用人民币”———今年到香港过春节的50余万内地游客,在当地百余家seven-eleven便利店以及诸多的屈臣氏连锁店内,或许会看到这样的告示。而在旅游旺区,比如中环、湾仔、铜锣湾等地的众多商家早已开始提供人民币付款服务。目前,人民币在香港已经成为仅次于港币的第二大交易货币。香港东亚银行有关人士甚至认为,20年内,人民币将替代港元在香港流通。

  在紧邻越南的友谊关前,许多小摊贩的“副业”是将人民币以大约1∶1900左右的比率兑换成越南盾。其实,即使不兑换,在越南的凉山甚至河内,人民币照样可以畅通无阻。在老挝的北部省份芒塞省,当地人毫不拒绝人民币。同样的情况,在韩国、蒙古、缅甸以及新、马、泰等国家也特别明显。

  今年10月3日,台湾金门马祖开始试办人民币兑换业务,新台币和人民币的兑换也终于开始化暗为明。台湾银行主管表示,自10月3日开办此项业务以来,银行工作人员早上7时30分就上班了,他们先到码头开库,工作到最后一个航班结束,平均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也比原来多了。但他表示,为了服务小三通的旅客,银行工作人员节假日仍会在码头加班,以满足旅客的需求。据台湾媒体称,由于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坚挺,被誉为亚洲的“美元”。近年来,随着两岸经贸往来逐渐扩大,岛内民众公开使用人民币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

  人民币:中国信用的代表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现实讲,有形或无形的货币都只是一个价值符号,其自身本不值钱。只要你记住,你拥有的货币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借据即可,它是有价值的债券。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货币肯定可以在本国买到东西,但在其他国家能不能买到东西却不一定。这由国家的货币政策、经济实力、政府信誉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要知道美元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硬通货,是由美国的自由货币政策、强大的经济实力、较高的政府信誉以及社会稳定性等这些先决条件所决定的。

  所以,一种货币要成为硬通货即国际货币,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自由汇兑。如果货币不能自由流通和兑换,那么它就不能称之为硬通货。显然,美元、日元、欧元等是硬通货。那么,人民币是硬通货吗?目前,我们只能说人民币还不是硬通货。因为中国的法律规定人民币只能在本国流通。人民币只能有限度的兑换成其他货币,并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会逐步放开,最终将可以自由流通和兑换,成为一种重要的硬通货。

  硬通货是可以自由流通与兑换的国际货币。它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因此,拥有硬通货实际上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货物,也可以自由兑换成本国或其他国家的货币。既然货币是政府发行的借据,那么国际贸易中的外币在民间的流通和兑换,事实上就是各国政府之间的债权债务转换。

  目前,人民币能在境外流通,并不能说明它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货币,而只能说明在国外一些地区对人民币有着强烈需求。应该说,这是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的表现,是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辐射作用所带来的必然现象。严格来讲,人民币目前尚不具备可自由兑换的条件,按说是不能在境外公开、正式流通的。但实际上,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越来越多,对于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对中国货物的强烈需求,这是人民币能够在境外流通的物质基础。

  人民币:何时具备国际信用属性

  西方媒体过去常常有意识地将人民币意译为Renminbi(人民的钱),现如今人民币真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钱,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人民的钱了。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人民币虽然未完全自由兑换,但人民币在中国以外地区当做硬通货使用已愈来愈普遍,这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的一个先兆。

  “中国有效地使人民币成了硬通货。”香港贝尔·施坦兹公司的分析师迈克尔·库尔茨说,“这是不懈的努力、稳固的储备和聪明的经济政策支持的结果。”人民币的崛起,正是中国经济悄然迅猛发展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不少人都认为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我国周边接壤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在香港特区和与中国为邻的东南亚国家,一个由蒸蒸日上的对华贸易和旅游业所支持的“人民币区”开始显现。许多经济学家预言,以每年约8%的速度增长的中国经济以及由此引起的繁荣贸易和旅游业,可以使人民币具备国际信用属性这一预期有可能在未来不远的时间内实现。

  约翰·沃德森是摩根斯坦利在旧金山的一名咨询经理,他表示,“人民币将可以自由兑换,将会变成一种强有力的货币,再过10年至15年,世界上将极有可能出现4种主要货币,而不是现在的3种(美元、日元、欧元)。”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乔治·冯·坦贝因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断言:“未来的世界第四种国际货币将出现在东亚,假如中国货币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能与日元抗衡的货币,那么它将成为亚洲其他国家货币联盟的支柱性力量之一。”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将日益提高,很有可能在5年至10年内成为与美元、欧元、日元并列的四大主要货币之一。

  从长远看来,上述预见不无道理。中国金融体系的规模和重要性都随着其经济持续增长而在不断增强。上海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乔纳坦·沃泽尔说,“中国经济的出众之处在于它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将在经济总量上达到德国的两倍。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将在2020年超过日本。”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不久前完成的一份《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机与进程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与上世纪70年代承担世界

汇率体系重任的美国相当类似。当时美国经济总量为11000亿美元左右,黄金储备12亿美元,而中国目前经济总量为1万亿美元,黄金储备70亿美元左右。不过,就目前来讲,人民币还是无法自由兑换的软货币,由于依赖于美元等外汇,实际上只能通过外汇储备,间接支撑中国的汇率体制。这种情况,与中国实际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极不相称的。

  报告认为,人民币应该立即着手完全开放进程,逐步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在未来,如果适当考虑稳定汇率的措施,并且能够确保中国货币在实现自由兑换之后的坚挺,那么就可以确保大量美元的回流,同时也可导致大量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极大地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愈加扩大,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将是大势所趋。外国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的货币正在发生令人惊讶的变化。人民币在中国以外的地区作为硬通货越来越受到欢迎,这是它有可能担当“亚洲货币”职能的第一个迹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只会加速一个强大而稳固的中国货币的出现。反过来又会促进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自由兑换一方面可以令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更直接的发挥自己巨大的经济影响力。

  人民币:在升值中成长

  今年7月21日,我国放弃了多年来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改为参与一篮子货币有弹性地浮动的政策,此举引起中外各界不小的骚动。

  正像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要成为经济强国的国家都必须接受本国货币升值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向经济强国的风向标,我国也不例外。货币的升值就本国而言有好的方面,因为它说明中国货币在世界贸易中所含的分量,如果是削弱了本国货币的币值,那说明国家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外国消费者的否定。现在,我国的商品遍及全球各地,夸张一点说,地球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商贸体制已形成了自身的战略机制。它不是人为地被动地要让它国消费者接受其产品,而是消费国需要他们本身缺乏的物资,这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自由一体化相吻合。政经同步是难得的景象,是中国货币走向升值的基础。在有限的范围内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当前情况下,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我国市场经济还未完全脱离于行政的某些干预下,应让更多有管理经验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到中国的金融改革中来,为我国强劲的经济发展注入健康而有裨益的“骨髓”;另一方面也应继续加强我国对外出口,以支撑日后人民币不断升值而创造实质性的基础,使人民币最终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中的一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